书城教材教辅社会工作心理学
10692600000017

第17章 老年期心理发展面临的任务

老年人面临由退休生活与生理衰老引发的一系列麻烦的适应。

一、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适应

(一)什么是适应

适应是个人通过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取得与环境的合宜性。适应能力表现为能根据客观环境的要求与可能来确定自己的行为,使行为既符合客观需要,又保持心理平衡。

(二)老年退休生活适应过程

1.期待期

在接近退休年龄时,工作单位开始注意减轻即将退休者的工作负担,自己也注意到扶持“接班人”的安排;周围人对自己退休的关怀,经常会询问退休的时间及打算。这种氛围使个人对自身健康、专业、能力、社会关系、经济条件、家庭负担以及周围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分析,开始设想退休后的生活。期待期的老人,可能出现期盼、计划,为安排好退休后的时间及活动内容作准备。个别人可能为退休后可能失去的权力、权利而“大捞一把”,以防“过期作废”,这就是所谓的“59 岁现象”。对即将到来的工作业绩被划上句号,即将成为“单位的编外人员”及收入的减少,也会产生焦虑、不安、担心的心情。

2.实施期

这一时期任务是办理退休手续、整理物品、交接工作、离开岗位,开始了“从明天起可以不上班了”的生活。许多老人会出现留恋、惜别、感慨、不放心的心情及对往事情不自禁的回忆。

3.适应期

这是退休生活的真正开始。由于生活内容、生活节律、接触人群及社会角色的变化,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与心态进行调整。人们由于对原有工作满意度不同,退休后得失的不同,有的可能感到解脱般的轻松,可以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了,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有的则可能产生失落、抑郁、焦虑,甚至出现因退休引起情绪和身体失调的“退休综合征”。

4.稳定期

在逐渐习惯或顺应不做在职时的工作了,开始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后,建立了新的生活模式,这表明进入稳定期。此时的老人在思想与情感上已能比较冷静、现实而客观地对待退休。

(三)老年退休生活适应的标准

1.对退休生活满意的客观标准

对退休后的生活是否满意,客观上决定于社会对退休人员的关心、重视程度,例如退休金计算是否合理,是否按月足额发放,就医条件与医疗费用是否有保证等。

2.对退休生活满意的主观标准

对退休生活是否满意,主观上主要通过比较退休前后的生活质量获得,其中包括重新被聘用、休息时间多少、满足个人爱好的条件、人际交往时间、享受亲情的机遇、对时间与金钱的支配权利、家务承担状况、家庭人际关系、医疗条件、健身及社会活动的参与状况等。这表现在能否安排好比较富裕的时间;能否安排好减少了的经济收入;能否与非工作关系的人群相处;能否发展兴趣爱好;对于退休前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言,还有能否习惯平民生活问题。

具有生活满意感的人表现为心境良好、情绪乐观、胸襟开朗,而不是心情沉重、抑郁烦闷、怨天尤人。

(四)影响老年退休生活适应的因素

1.主观因素

①有无退休思想准备:退休者是否愿意退休,对退休后生活是否有设想。愿意退休者或有思想准备者适应较好。

②年龄、性别:调查证明年龄在60岁左右退休者比70岁以后退休者更容易适应退休生活,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适应。这可能是因为60岁左右的退休者精力、体力较70岁左右者强,可以有更多的主动安排的条件与机遇;男性可能因自我期望和对现实生活要求较高,以及较少参与具体家务,导致适应速度不如女性。

③文化程度、职业:文化程度与退休生活适应呈负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越高,越不能适应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原工作环境越好者,越留恋退休前的生活。

④原来生活的满意度:原生活比较满意者,退休后适应较好。可能因为过去生活满意程度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表现在自我期望、自我要求、自我形象方面的满意度,产生心理平衡。

⑤健康状况:健康者及因劳累而患病者,容易对退休生活满意。退休者在退休后身体更健康时,会感到满意。

2.客观因素

①社会对退休老人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退休者经济上的保证、生活上的关心方面。

②家庭:一个人即使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有再多的社会活动,一旦退休,都要回归家庭,家庭成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且不说社会养老还需一个发展过程,即使老人能进入老年公寓、敬老院,仍不能割断老人与家庭的各种联系。这不仅指具体的有形的物质条件与人员成分,更包含家庭成员对退休老人的感情联系。因此,家庭居住条件是否拥挤、生活是否方便,子女是否同住,家务负担是否重,夫妻间、与子女关系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退休老人的满意程度。

③经济实力:经济上是否独立,是否收支平衡,是否有一定储蓄,这是老年人生活保障与疾病治疗的物质基础。

二、老年人的家庭生活

(一)老年期的婚姻

1.老年期的夫妻关系

老年期夫妻被称为老伴,关系正常的标志是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相互信任;志趣相投,心理相容。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相互关心照顾对方的饮食起居,彼此关心身体健康,遇事交换意见、共同讨论,经济公开,家务劳动合理分担。在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待人接物、生活习惯方面相互容忍。正常老年夫妻间也有矛盾冲突,拌嘴吵架,这会成为平淡生活的调剂品,也是老年夫妻生活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过后就忘,不会计较。

2.丧偶

丧偶对老年人的某一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杜库大学调查数据证明,男性老人丧偶者占16%,女性老人丧偶者占64%。美国霍尔姆等人试图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衡量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详细调查了5000 多人的病史,把对大多数人的健康有破坏作用的紧张生活事件按打分多少编成一张“紧张事件的再适应量表”,配偶死亡被列为第一严重的事件。

如果一年内累计生活变化单位超过203 分,就有50%的生病机会;超过300分生病机会几乎高达100%。在丧偶后容易引起抑郁、悲伤、孤独、绝望等消极心理,因此平安度过丧偶后的生活,保证正常、健康的生活尤其重要。丧偶者成为弱势人群中的重点服务对象。

3.再婚

据调查,老年人求偶的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出自生活起居需要有个老伴照顾;有的由于空巢,希望消除心灵孤独;有的仍有性生活需要;当然也有出自住房或由于经济需要,希望改善生活。当然,多数老人求偶时,并非单纯的某一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说,老年再婚在主客观上均有难度,除了再婚双方的需要、动机、感情、相互适应的信心外,还会顾虑到与双方子女相处关系、双方财产处理以及社会舆论。老年人中的再婚者也是社会工作者的重点服务对象。

(二)老年期的家庭结构

1.老年人家庭结构的类型

家庭结构是指以夫妻、血缘、亲属等为标志的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其中有老年人独居、子女与老人同居、居住在子女家、寄居在亲戚家等不同类型。家庭结构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家庭结构与养老方式

生活在和睦家庭的老人在家庭中能受到尊重、子女需要老人帮助、老人有能力对子女进行帮助或子女有能力服侍老人,都会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家庭经济拮据时,一般也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可能聘请家庭服务员,也可能采取进养老院的方式。由于目前社区养老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采取社区养老方式的比较少,但是,社区养老是极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养老方式。

三、衰老、疾病与死亡

衰老、疾病与死亡对老年人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由于年龄增高,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衰退,机体免疫功能减低,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能力丧失,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罹患疾病。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中有老年人特有的病,如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脑动脉硬化、脑中风等;也有中老年甚至青年时可能患的病,因为免疫功能减低而容易罹患或变得严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恶性肿瘤等。再加上老年人常同时患多种疾病,患病易有合并症,患病时症状不典型、不明显;发病快,易发生全身衰竭;对药物反应大,急性发作时易发生意识障碍和精神异常,致使老年人病情容易恶化,恢复却很慢。

由于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有一份对140 名60~94岁不在养老院的老人研究报告中发现关于想到死的频率,7%的人经常想到死;49%的人每天至少1 次;20%每周1 次;25%每周少于1次;5%否认曾经想到过死;1%的人未表态。这比青年人想到过死的频率要高得多。

高龄、身患绝症及神经症病人比其他人更多地出现死的念头。

问题还在人们对死的个人意义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将死看作生命的终止,有的看作生命的再生;有的认为死表示与现实的熟悉的生活的分离,有的认为可以与已故亲友相聚;有的认为是一种解脱,有的认为可能得到报偿或惩罚。多数人对死不了解,多数人因曾目睹亲友濒临死亡的痛苦过程,因而害怕死。然而据调查,相比之下,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多地认为死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忍受长期病痛、残疾、拖累亲人的解脱。有的老人会因此而放弃各种治疗,渴求死亡。

老人对死的意识会导致作出各种身后的安排,如写遗嘱,交代家事与遗产的分割,选择墓地,准备葬礼的费用等。事实上与家人讨论自己对死的问题的实际想法,对老人与亲人都会感到困难,彼此都会回避这一问题,甚至忌讳“死”这个词。因此,在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承担与老人的交流的工作比较合适。

复习思考题

1.成年初期面临什么任务?有什么心理需要?

2.成年初期是人生认知能力最佳的时期,应如何珍惜?

3.成年初期的伙伴关系有什么特点?

4.成年中期生理与心理变化的特点?

5.成年晚期智力与情绪有什么变化?

6.作为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

社会实践题

设计一个问卷调查表,调查所在学校或专业的同学的心理需要,并作初步统计。

一个人从成年至进入老年前的生命历程都会与职业相伴。职业生活占据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光,它不仅因为我们的贡献与服务而获得报酬,以此提供我们及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是实现自己看来最富有意义生活方式的途径,甚至就是自身追求的生命意义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如今已没有人等待组织为自己安排就业了,也没有单位确保自己端的是“铁饭碗”。在现代职业领域,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能否主动适应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将是我们能否实现人生幸福的条件之一。

职业既然对我们这么重要,而职业生涯又如此漫长与多变,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会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人,做善于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