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一)基本知识
1.肝脏在我们人体的什么部位肝脏在腹腔右上部(部分在腹腔左上部),分为左(小)、右(大)二叶,重1200~1500克。肝上界在右胸廓5~6肋之间;下界不超过肋骨下缘,有时剑突下可摸到,但不超过3cm。肝脏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其下面有肝门,为肝动静脉、门静脉、肝胆管、淋巴管、神经出入口,下面左侧有胆囊。
2.肝脏有什么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具有分泌胆汁、储存肝糖元及解毒等重要功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被称作人体的化工厂。三大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均需要肝脏参加。其他物质的储存和代谢也需要肝脏参加,如:维生素、激素、胆红素等。另外,肝脏还有解毒和吞噬作用,能保护人体。
(二)肝炎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组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不愿吃饭、容易疲劳、恶心、呕吐、肝脾肿大、肝功能检查异常,或有黄疸、发热。
2.病毒性肝炎有多少种常见肝炎至少有5种: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型(HE)。甲、戊型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其中,甲型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若防治不力,可暴发流行;戊型多发生在雨季和洪水后,很少转为慢性。乙、丙、丁型则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容易形成慢性,且部分可转化为肝硬化,最后导致原发性肝癌。
3.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以肝损害为主的重要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高,有季节性(冬春),可暴发流行,易造成水型及食物型流行。对象以儿童为主,若是成年人,病情一般较重,时间长。全球均可发病,但好发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居第一位。
(1)传播途径:其主要经水、食物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2)潜伏期:平均为30天。
(3)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病前1~5天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类似感冒症状,进一步出现明显全身无力、厌油、恶心、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炎(感冒加胃炎,警惕是肝炎)。随后眼黄,尿黄如浓茶。不会转为慢性,一般1个月左右,症状可消失,肝功能检查中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为治愈标志。一般不会复发,可终身免疫。
(4)防治:应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以控制暴发和流行,降低发病率。
4.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类肝炎。
(1)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经口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概率较少。空气不传播。
(2)潜伏期:60~120天。
(3)重要检查:乙肝两对半。
①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有过或正存在HBV感染。仅此一项不能说明HBV是否正在活动,仅是HBV感染的一个指标,不是临床诊断的唯一依据,还应结合其他指标。阴性也不能排除。
②表面抗体(HBsAb):是保护性抗体,有中和HBV的作用,其阳性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是乙肝治愈或快要治愈的象征。
③e抗原(HBeAg):阳性,表明血中仍有HBV存在和复制,传染性较强。若持续阳性,提示预后不良,容易转为慢性。是判断预后好坏和传染性大小的重要标志。
④e抗体(HBeAb):阳性,说明HBV复制不活跃,传染性降低或终止,病情开始恢复,是HBV感染时间较长的标志。但如果HBV-DNA阳性,说明血中仍有HBV或已变异,不仅有传染性,且危害更大。
⑤核心抗原(HBcAg):一般被表面抗原包裹,难以检测到,故称两对半。
⑥核心抗体(HBcAb):有IgG和IgM两种类型。前者为主要部分,可长期存在,低滴度为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表示HBV复制。后者只存在于急性期、发作期,阳性可作为HBV新近感染或持续复制的标志。
两对半检查中1、3、5三项阳性(俗称大三阳)只能说明体内存在HBV,而且数量也较多,但不等于肝脏的炎症和损害就重。肝脏的损害及程度要看肝功能的检验结果。而且一般情况下,表面抗原的滴度与肝脏病变是成反比的:滴度高肝脏可无明显病变,滴度低肝脏可能有严重损害,一般肝硬化病人的滴度并不高。
(4)HBV携带者:常在母婴传播、生活密切接触及微量血液注射等情况下出现。一般无肝炎的症状、体征,检查有HBV感染标志(1、3、5,一项或几项阳性)。其有传染性,应注意定期复查。
(5)乙肝患者日常生活注意:定期复查,正确用药(勿乱用药),正确生活习惯(避免过多吃肉、糖而发胖,导致脂肪肝,加重肝脏负担),戒烟酒,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有助提高免疫力)。
(6)治疗:大三阳患者(1、3、5三项阳性)应以e抗原转阴,产生e抗体,并使HBV停止复制为目的,可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以改善肝炎情况,防止肝纤维化发生。小三阳患者(1、4、5三项阳性)如果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可不用治疗,定期复查。
(7)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0,1,6方案:0月30μg,1月10μg,6月10μg),至表面抗体阳性为止。
乙肝尚无根治的药物,但经过正确的治疗及日常生活注意,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阻止向肝硬化及肝癌发展。
(三)肝硬化
由肝纤维化发展而来。肝纤维化是肝内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基质成分等)异常增生,小叶内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继续发展,可出现间隔,有假小叶形成,肝正常结构遭破坏,最终形成肝硬化。
1.临床表现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代偿期可有乏力、不愿吃饭、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左上腹隐痛或不适、腹泻等症状,并出现肝脏肿大,表面平滑,中等硬度,脾肿大,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失代偿期可出现严重腹胀、低热,并出现腹水,严重的可出现黄疸、出血、意识障碍,面色灰暗,色素沉着,面部和颈部手臂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蜘蛛痣,肝脏坚硬,表面可摸到结节。其中蜘蛛痣、肝掌、腹水为较典型表现。
2.门脉高压正常时,肝脏的血液75%来自门静脉,其汇集了胃肠道、脾、胰和胆囊的血液。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阻在门静脉系统内,引起压力升高。长期如此,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充血性脾肿大,胃肠、腹膜的慢性充血,胃底和食管、腹壁、脐静脉变粗曲张。B超可提示门静脉增宽,即为门静脉高压。
3.并发症常见的有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昏迷,是因为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导致中枢神经损害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因为门脉高压引起胃底或食管静脉丛曲张破裂所致)、感染(气管炎、肺炎、肠道感染)、原发性肝癌等。
4.治疗一般为对症治疗,加上日常生活注意。可多吃含硒丰富的植物(蘑菇、大蒜),有预防肝癌的作用。
(四)其他肝病
1.脂肪肝是指在肝细胞内蓄积脂肪过多。正常时肝内脂肪只占3%~5%,如果超过了5%,即称为脂肪肝。一般不会出现症状,但如果脂肪过度堆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损伤肝细胞,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肝囊肿是因为先天或后天梗阻引起的部分肝细胞坏死、液化、囊变的一种疾病。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与肝癌有本质区别。
(五)检查
除前述的乙肝两对半检查外,还可作如下检查:
1.肝功能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酸转肽酶(γ-GT)、总蛋白(TP,包括白蛋白A、球蛋白G、A/G)、总胆红素(TB,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Ch)等项目。
2.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技术。
3.甲胎蛋白检测(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意义。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期门、日月、中脘、肝俞、胆俞、支沟、内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行间。
2.定位
期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日月—胸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中脘—腹部,脐中上4寸。
肝俞—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胆俞—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支沟—前臂背侧,腕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内关—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三里—小腿前,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太冲—足背侧,第1、第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行间—足背侧,第1、第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二)自我按摩法
1.推腹用一手掌由胸部膻中穴沿前正中线向下推至关元穴,共36次。
2.点穴对前述诸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1分钟。
3.压背在9~12胸椎棘突的两侧寻找压痛点,用全掌进行按压2分钟。力量不宜太大。
4.擦两肋用双手掌从两侧腋中线擦至前正中线,以局部发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