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
10692300000065

第65章 胃痛

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该病在脾胃肠病症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应尽早诊断治疗。

(二)病因病机

胃痛病位在胃,肝脾起重要作用,胆肾也与之相关。其发病主要是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所致。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寒邪客胃气机凝滞,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2.饮食伤胃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而疼痛。

3.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虚弱寒痛是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作痛;热痛为胃阴耗伤,胃失濡养,致使胃痛。

(三)临床表现

病变部位在心下胃脘,有时还可分为上脘、中脘、下脘,其疼痛性质常因病因病机不同而不同,可为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灼痛、绞痛、闷痛,而以胀痛、刺痛、隐痛常见,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可无压痛,或压痛不明显,无反跳痛。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四)诊断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起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X线光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五)治疗

胃痛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相应的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主要为日常生活注意,包括勿暴饮暴食、勿平躺、勿睡前吃晚餐、消除生活压力、减肥等方面。

2.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帮助消化、抑制胃酸的药物,还可配合理气和胃止痛的中药、中成药以增强疗效。另外,还应避免服用一些对胃肠刺激较大的药物。

(六)预防

对胃脘痛患者要重视精神与饮食方面的调摄,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劳逸结合、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饮食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可减轻胃痛发作,进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合谷、内关、公孙、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肝气犯胃者加太冲,阳陵泉,期门;脾胃虚寒者加胃上穴、天枢、气海。

2.定位

中脘——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

合谷——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公孙——趾趾本节后1寸,赤白肉际处。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太冲——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

胃上穴——脐上2寸,旁开4寸。

天枢——腹部,脐中旁开2寸。

气海——脐下1.5寸。

(二)自我按摩法

1.旋摩右手掌放于右下腹,左手掌重叠于右手背上,从右下腹起,顺时针在全腹反复环摩,手法要快而轻柔,使局部有较强的温热感,摩100~200次。

2.摩脾胃两手掌重叠放在腹部,从左肋下旋摩至右肋下,反复50~100次。

3.拇指揉在中脘、气海、足三里、内关等穴反复揉压,每穴各2分钟。

4.疏通用两手四指从两侧腹后向前移动,大拇指合拢于腹部。再用右手抓住腹肌。再以左手全掌从剑突下往下推,反复6遍。

5.擦腰背由他人操作,沿第一胸椎,夹脊两旁向下推至骶部9次,再点压脾俞、胃俞、肝俞各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