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概述
(一)相关知识
1.概念及流行病学情况脑血管意外,又名中风,是由于突然脑供血减少造成的脑功能缺失。像体内所有器官一样,脑组织需要恒定的富含氧气的血液供应。供氧量的下降或缺乏会损伤并破坏脑细胞,其结果,轻则造成暂时性头晕,重则可以在几分钟内死亡。中风位于心脏病和癌症之后,高居死亡率排行榜的第三位。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特点是发病快,恢复慢,死亡多,致残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也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的大规模人群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09.7~217例/10万人,死亡率为116~141.8例/10万人。由此推算,我国每年约有130万~260万新的中风患者,而因此死亡的人数约为140万~170万人。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差别是比较大的。按不同经纬度进行比较,以每5度为一组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中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由北到南逐渐降低,由西到东逐渐降低的大体趋势。而地处高原的西藏地区,脑血管病多为出血性,病死率很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后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为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年龄段的5~8倍。
2.脑组织和脑血管的相关知识
(1)脑组织:成人脑重量约在1500克左右,占体重的2%~3%;流经脑部的血流量约为750~1000毫升/分钟,占心输出量的15%~20%。也就是说占人体重量2%~3%的脑组织需要的血流量却占全身的15%~20%,可见脑组织对血液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同时脑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对能量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脑组织的能量来源几乎完全依赖于氧气和葡萄糖的代谢。脑组织氧气的消耗量远较其他组织为多,约为50毫升/分钟,占整个机体总耗氧量的20%~30%,为安静时肌肉耗氧量的20倍以上。在正常肝脏所供给的葡萄糖中,70%被脑组织利用。葡萄糖和氧气一样都是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脑组织的,一旦脑血流量不足或血糖过低可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如乏力、多汗、面色苍白、嗜睡、晕厥、昏迷等,严重者可发生死亡。所以,正常的脑部血液供应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特别是维持机体高级神经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脑血管:人的脑组织是一个整体,脑部血管的组成与联系是非常巧妙的。有四条动脉血管通过颈部进入脑内为其提供血液。其中前面的两条称为颈内动脉,并延伸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组成脑的前循环;后面的两条称为椎动脉,并延伸为大脑后动脉,组成脑的后循环。
脑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巧妙的。左右两侧的大脑前动脉被前交通动脉联通起来;同侧的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分别被后交通动脉联通起来。这样在脑底部就形成了一个六角形,这种有趣的结构,医学上称为脑底动脉环。因此,整个脑部的动脉血管通过脑底动脉环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环行血管的任何一端供血减弱时,都可以相互调节,确保脑部供血的稳定性。脑动脉血管的供血是有明确分工的。颈内动脉系统即脑的前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前3/5部分和眼部的血液;椎基底动脉系统即脑的后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及小脑的血液。
(3)脑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脑组织的代谢特别旺盛,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氧气和葡萄糖,氧气和葡萄糖都是经过动脉血管输送到脑组织的。而人的脑组织对氧气和葡萄糖的储存几乎为零,因此脑组织需要连续不断供应氧气和葡萄糖。
有研究表明任何原因阻断脑血液循环都会使脑神经细胞代谢受到影响,引起脑组织的损害。脑血流被阻断的时间越长,脑损害的程度也就越重。
脑组织血流阻断30秒钟,脑神经细胞代谢开始受到损害。
脑组织血流阻断2分钟,脑神经细胞停止代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昏迷。如血流恢复,脑神经细胞可恢复代谢功能。
脑组织血流阻断5分钟,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开始出现永久性不可恢复的损伤。
脑组织血流阻断10~15分钟,小脑开始出现永久性损伤。
脑组织血流阻断20~30分钟,脑干的呼吸、循环中枢开始出现永久性损伤,人的呼吸、心跳相继停止。
(二)疾病分型
中风主要有三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上述三种情况都会中断对部分脑组织的血液及氧气供应导致中风。偶然的情况,脑肿瘤挤压周围的某支脑动脉,中断对其分布区的供血也会引起中风。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故有人形象的称之为“大脑间歇性跛行。”TIA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与微小栓子阻塞及脑血管痉挛等有关。TIA好发于中老年人,以50~7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突然,病情多于5分钟左右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TIA是公认的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
2.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它实际就是一种脑死亡,只不过不是发生在全脑,而是发生在脑组织的某一部分。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这两种疾病导致脑组织坏死的原因是阻塞了供应该区域的血管。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
(1)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其供血范围的脑梗死性坏死,因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动脉粥样硬化。
(2)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主要来自心脏(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其他部位(主动脉弓、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为常见原因,另外还有脂肪、虫卵、空气等因素)和来源不明的栓子等三方面。脑栓塞比脑血栓形成少见,约占脑梗死的15%。栓塞的血管以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虽然都是血管堵塞、但发生的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脑血栓形成是在病变的脑血管处发生了血液凝固。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经血液循环流入脑动脉,引起脑血管急性闭塞。栓塞的部位与脑血管是否有病变无关,而与血管的口径相关。
3.出血性卒中
(1)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组织被坚硬的颅骨包围着,血液不能外流,凝固在脑内,压迫脑组织,后果十分凶险。脑出血发病率及死亡率都很高,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脑出血常见的原因有长期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非高血压患者的急性血压增高(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寒冷刺激、脑过度灌注、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疾病(是60岁以上老年人非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病因)。
(2)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膜上有丰富的小血管形成网状结构类似蜘蛛网,称蛛网膜。这些小血管可因多种原因发生破裂,而引起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与脑组织表面的软脑膜之间的腔隙,即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最为常见,其次是脑动静脉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
(三)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多有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多急性起病。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其次症状为头痛、头晕、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好发40岁以上。
1.中风病的分期中风一般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三期。
(1)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至一个月以内。
(2)恢复期是指大发病两周或一个月至半年以内。
(3)后遗症期是指发病半年以上。
2.先兆症状约70%以上的中风患者在发生中风之前,常有下列先兆症状:
(1)头晕:突然头晕,特别是眩晕。
(2)头痛:原有头痛突然加重或持续不易缓解,尤其是头痛为跳痛或后头胀痛者。
(3)耳鸣: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耳鸣,可以伴有重听或眩晕。
(4)麻木:一侧肢体、面部或口周的阵阵麻木。
(5)运动障碍:一侧肢体突发无力或不灵活,走路不稳、易摔跤,或一侧口角无力、流口水。
(6)语言障碍:说话吐字不清,嘴和舌间不灵活。
(7)视觉障碍:单眼或双眼阵阵视物不清,甚至暂时看不见。
(8)意识障碍:突然出现昏沉、嗜睡,或者近来常有晕倒的现象。
(9)精神障碍:突然出现记忆障碍、性格改变或精神失常。
(10)抽搐: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局部或全身抽搐。
以上这些症状有些反映了血压的突然变化,有些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或者实际上已经代表了小中风的发生,所以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些症状可以是中风先兆,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但是,如果是有中风危险性因素或中风体质的人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充分考虑中风先兆的可能。
(四)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疾病
1.高血压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人口。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而且是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有高血压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数比无高血压者高7倍。
高血压对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脑动脉张力增高,血管壁及血管内膜损害。
(2)引起脑血管内压力增高,使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容易渗入到血管壁中,形成粥样斑块,并且斑块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脑栓塞。
(3)高血压患者血液中能够引起血管收缩的化学物质增多,它们使得动脉管壁进一步损伤,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栓形成。
(4)使得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本病发生。
(5)可引起脑部小动脉管壁向外扩张、突起,形成动脉瘤。当压力突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
2.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大多发生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极密切的关系,它可引起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已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导致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发生脱落可堵塞血管,引起脑栓塞。高脂血症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调节血脂代谢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并发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在大于65岁的糖尿病患者中大约13%有脑血管疾病的病史,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而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几乎是非糖尿病的3倍。糖尿病引起的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因此,积极治疗糖尿病对预防脑血管病有着重要的意义。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葡萄糖的利用受到抑制,只有靠分解体内的脂肪来提供和补充能量,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还可导致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损害,以及形成微血管瘤,这些都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4.心脏病心脏病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就有一个共同的病理特征——动脉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都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这两种疾病常常互为诱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对心脏病的预防;反之患有心脏病的人更应该注意对脑血管病的预防,从而控制这两种疾病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危害。
5.痴呆痴呆主要分为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其中老年性痴呆又称为慢性变性性痴呆,在老年期不知不觉中发生,并缓慢进行性加重。血管性痴呆是指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或与脑血管病变有关的痴呆。脑血管疾病主要引起血管性痴呆,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主,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有报道。
(五)预防
脑血管疾病在全世界内都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不仅使没有患过脑血管疾病的人不患脑血管病;而且可以使已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再复发。因此,加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对提高整个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健康的四大基石人的正常生理寿命最短是100岁,最长是170岁。比较公认的是120岁。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能使脑卒中减少75%,高血压减少55%,肿瘤减少35%,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
2.危险因素
(1)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并有线性关系;而且,血压与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发病危险性均呈正相关,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心脏病会增加TIA、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的发病率,是肯定的卒中危险因素,有效防治可降低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
(3)糖尿病是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可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糖尿病与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高脂血症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卒中后的脑损害。
(4)TIA和脑卒中史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约20%脑梗死病人有TIA史,TIA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1%~15%,TIA发作愈频繁,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愈高。有卒中史者的疾病复发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
(5)吸烟和酗酒均为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吸烟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度及血管壁损伤;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卒中危险性与吸烟量及持续时间相关,戒烟2年后卒中的危险性才会降低。酗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特别是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但少量饮酒通常并不构成脑卒中的危险。
(6)高脂血症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胆固醇水平降低可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7)其他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体力活动减少、饮食、超重、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感染、血液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所致的血栓前状态或血黏度增加等亦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以上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如能对其中某些确定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予以有效干预,即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一些危险因素,如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和卒中家族史等是无法干预的。
3.日常生活预防
(1)预防中风六字诀)
①稳:即稳定情绪。极度愤怒或紧张均可诱发中风,故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
②防:即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中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定时大便,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油炸食品。
③低:即饮食低脂、低盐。动物脂肪易使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的可能性;食盐过多,可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长时间血压升高可诱发中风。
④忌:一忌饮食过饱。腹部饱胀影响心肺功能,还可造成大量血液集中到肠胃,使心、脑等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容易诱发中风。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久看电视,大脑持续紧张,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进一步升高,有些电视情节紧张,场面惊险,易使情绪激动,容易发生中风。三忌随意突然停药,患者应遵医嘱服药,若擅自停药,可以造成血压大幅度反跳,导致中风的发生。
⑤练:即坚持适度的锻炼。每天坚持散步,做体操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防止中风。
⑥诊:即早治“小中风。”“小中风”的主要表现为自觉半身无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发生“小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有42%发生中风。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
(2)防中风有“三戒”
①戒饮酒。从医学观点来看,少量饮低度酒(每日每人50克)对于心脑血液循环有益,但对于高血压患者长期饮酒则是有害健康的。酒可加重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使脑血管弹性减弱,这就奠定了出血性及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一旦大量饮酒更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在原已较高的水平上骤然升高,硬化脆弱的脑血管即破裂出血。
②戒排便加压。老年人因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习惯性便秘比较常见。缓解便秘应从调理生活人手。适当运动,多饮水及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瓜果,少食刺激性食物,还可每日用自我摩腹的方法解除便秘。必要时可借助开塞露等润滑剂帮助大便排出,或同时口服适量通便药。
戒激情。过度的激情奔放如悲痛欲绝、捧腹大笑或活动过量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骤高,原有高血压者可发生脑溢血致死。故高血压病人对于喜怒应有所节制,保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遇事乐观大度,切忌情感过度激动。
(3)中风者的衣食住行
①寒、闷、湿:中医学认为季节和气象对中风有影响。中风大多在秋末冬初或早春发病。虽然脑血管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一般冬季多于夏季。冬季干燥、寒冷,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小动脉持续痉挛,血液黏度增高,血压急剧上升,容易诱发中风。当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骤变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中风。
②昼、夜、晨:清晨前后为缺血性中风高发时段。国内统计证实早晨6~8时为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明显多于昼夜中其他时间。这可能与24小时内血压节律性波动,有病理基础的心脏,在凌晨人们醒来时易发生心律失常或与纤维溶解系统的活性、血小板的聚集性、血黏度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③动、静、食:有报道,活动少、新陈代谢较低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为活动多的人的1.41~1.9倍;反之,体力与脑力劳动过度亦易发中风。在剧烈体力与脑力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或日间活动状态中(称动态)可诱发脑出血。相反,脑梗塞绝大多数在静态下发病。为此,高血压患者应适当运动,但剧烈体力、脑力劳动,身心劳累与长期过多的静卧均不适宜。另外,食物对中风的预防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④烟、酒、茶:烟中含有烟碱(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还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吸烟还可能增加血清胆固醇,促进血小板凝聚,血黏度增高。故吸烟是缺血性中风的明显危险因素。酒精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故高血压者饮酒易诱发脑出血。
茶是最好的饮料,绿茶中含有咖啡因、儿茶素和茶酚,具有杀菌、增强免疫系统抗癌方面功能,还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花粉过敏、防止基因突变、抗衰老等多种作用。但高血压病人不宜空腹饮浓茶,尤其是平时没有饮茶习惯的人,以防发生意外。近来有报道有人空腹饮浓茶发生昏厥(俗称“醉茶”),导致脑出血。
⑤喜、怒、悲:岁末节假多,婚、嫁喜庆也多安排在岁末,均需中老年人操办,有的忙于探亲访友旅途奔波,或欢聚娱乐通宵达旦,突发中风住院并非少数,所以春节前后中风多发。精神刺激、情绪激动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因在高血压或原有血管壁损害的基础上,应激性血压骤增能导致脑出血。保持情绪稳定和有规律的生活,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对预防中风意义重大。
⑥尿、便、浴:由于便秘,解大便时费劲用力,以及憋尿,可使血压骤升,且腹内压增高致使颅内压增加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病人应保持大小便通畅以防止中风发生。冬天沐浴,澡堂内外气压变化大,温差大,湿度高,不可停留过久,以防止洗澡时诱发中风。在洗澡时发生脑出血死亡者约占5%。
4.饮食预防医学专家的长期实验研究和医学的临床实践发现,经常有选择地食用一些食物,有可能大大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1)含钾丰富的食物:有研究发现马铃薯含丰富的钾,每天吃4~5个马铃薯可使中风的发病率降低40%。香蕉、柑橙、橘子、杏、桃及粗粮、豆类、蔬菜等均富含钾,经常食用这些食物也可以预防中风。
(2)富含镁的食物:有研究发现,常吃富含镁的食物的人群,其中风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富含镁的食物有小米、豆类、辣椒干、干蘑菇、冬菇、番茄、海带、紫菜、苹果、杨桃、桂圆、花生、核桃仁、芝麻酱等。其中,紫菜含镁量高居食物榜首,堪称预防中风的上乘佳品。
(3)常饮牛奶:科学研究证实,牛奶中有一种特殊的成分,能够起到保护脑血管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牛奶可以有效地减少患有高血压老鼠诱发中风的危险。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牛奶中的钙有降压作用,为此,专家建议无论是青年人还是中老年人,都要坚持每天饮用牛奶,从而有效地预防中风。
(4)常饮绿茶:医学专家认为,导致中风的病理因素之一,是体内产生了有害的活性酶,能促进一种叫做过氧化脂质的有害物质,它能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而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鞣酸等可以有效地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所以常饮绿茶可以预防中风。
(5)服用鱼肝油:鱼肝油富含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具有对抗血小板凝结和降低总胆固醇和血液稠度的功能,对中风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是,任何一种药物都因人而异,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鱼肝油,以防止用药过量,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
5.体育锻炼预防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有助于预防中风。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2)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脑的血流量。
(3)体育锻炼能够降低血压,扩张血管,使血流加速,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性,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形成。
(4)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脂质代谢,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长期锻炼能降低体重,防止肥胖。
因此,体育锻炼是预防中风的一项重要措施。
(六)康复
部分康复是常见的,但完全复原比较少见。中风后,可能会有以下四种情况出现:
1.中风发生时受严重损坏的细胞死亡,永不复原。
2.由于脑部肿胀而部分受损的脑细胞在肿胀消退后复原,重新工作。这一程序通常在中风后最初几个星期出现。
3.其他未受中风影响的脑细胞逐渐取代死去细胞的功能。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限的。
4.病人学习和适用新生活方式,克服中风后失去的功能。大部分康复情况会在中风发生后最初六个月内出现。之后就会停滞不前,并且逐渐消失。
因此,病人不应抱不切实际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虽经中风,病人生活上仍要有满足、独立和自得感。
(七)治疗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应以改善供血、预防复发、防止脑梗塞为原则。
(1)病因治疗: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预防性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改善微循环(静滴川芎嗪或丹参注射液等)两方面。
(3)脑保护治疗: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林等。
2.缺血性卒中
(1)脑血栓形成
①一般处理:卧床、必要时吸氧。
②恢复脑部血供:主要包括溶栓(应在起病6小时内进行,国内一般用尿激酶静滴,其间应密切观察凝血情况)、抗凝(可用速避凝或阿司匹林等药)、扩容(可用低右静滴)、扩血管(可用尼莫通或丹参、川芎嗪等药)。
③脑保护:可防再灌注损伤,尽早使用可延长半暗区时间,为恢复血供提供基础。包括钙离子拮抗剂(尼莫通口服),氧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或E静滴或口服),压低温(27℃~35℃,一般采用冰敷头,不发热也用)等措施。
④中药制剂:包括醒脑开窍(安宫牛黄丸口服或相关制剂清开灵、醒脑静静滴)和活血化淤(可用丹参、血栓通、川芎嗪等药)两个方面。
⑤防治脑水肿:必要时可用甘露醇快速静滴。
⑥神经细胞营养剂:疗效不确切且价格昂贵,可不用。可选用能量合剂、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药。
⑦控制血压(急性期在180/110以上,才考虑降压)、控制血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⑧中药、针灸应尽早介入,促使康复。
(2)脑栓塞
①与脑血栓形成相似,但应特别注意维持心功能。另外,因脑梗塞易造成出血性梗塞,故抗凝、溶栓、血小板凝集抑制及扩容要谨慎,最好不用。
②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病因,防止复发。
3.出血性卒中
(1)脑出血:一般在治疗中不选用止血药。因为对于非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出血性卒中,止血药对正常的凝血机制不起作用。但对于凝血机制异常或合并消化道出血情况时,应选用。
①应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②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保证营养:补钠、钾及糖。
③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发病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可选用甘露醇、利尿剂及白蛋白等药物。
④控制高血压:一般在180/105以内不用降压药。一般可用卡托普利、倍它乐克等药。
⑤积极预防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⑥手术治疗:宜在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一般在颅内压较高及出血量较大时选用。
(2)蛛网膜下腔出血:应以止血、防止痉挛、祛除病因、防止复发为原则。
①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心电监护,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
②止血:主要为防止再出血。可用止血芳酸等药物。
③脱水:可选用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
④防止脑血管痉挛:可选用尼莫地平口服。
⑤祛除病因。
(八)中医相关知识
中风病中医认为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淤,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根据脑髓受损情况与有无神志昏迷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而中脏腑又有闭症和脱症之不同。
1.根据脑髓受损情况与有无神志昏迷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1)中络:是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
(2)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3)中经络:中络、中经的合称,是无神志昏迷者。
(4)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
(5)中脏:必有神昏或昏聩,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
(6)中脏腑:中腑、中脏的合称。
2.中脏腑根据临床表现有闭症和脱症之不同
(1)闭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不清,语言失利,半身不遂,牙关紧闭,喉中痰鸣,二便闭阻,苔厚腻,脉弦。
(2)脱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不清,语言失利,目合口张,手撒尿遗,面色苍白,四肢逆冷。
二、点穴按摩
(一)点穴疗法
1.取穴
(1)中风中经络者,可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点穴。
(2)中脏腑可根据闭症和脱症的不同进行选穴。
(3)另外,可以选择一些祛风的腧穴进行预防。
①口眼歪斜:取翳风、合谷、地仓、颊车、承浆、下关、四白、太阳、阳白、印堂。
②上肢瘫痪: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合谷。
③下肢瘫痪: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扶、风市、悬钟、昆仑。
④语言障碍:取哑门、廉泉、通里、照海。
⑤闭症:取人中、风府、风池、百会、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太溪、劳宫、涌泉。
⑥脱症:取人中、百会、涌泉、关元、神阙、肾俞、命门。
⑦预防:取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太溪、太冲。
2.定位
翳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合谷——手背,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地仓——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承浆——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下关——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四白——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
太阳——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阳白——前额部,瞳孔直上,眉上1寸。
印堂——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肩髑——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曲池——肘横纹外侧,屈肘时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手三里——前臂背面桡侧,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外关——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阳溪——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环跳——股外侧部,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阳陵泉——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中指)。
委中——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承扶——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风市——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胭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悬钟——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昆仑——足背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哑门——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棘突下。
廉泉——颈部,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通里——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照海——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人中——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风府——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风池——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百会——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内关——前臂掌侧,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旁开二横指(中指)。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劳宫——手掌心,第2、第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涌泉——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中1/3交点上。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
神阙——腹中部,脐中央。
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太冲——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二)自我按摩法
1.推头用五指分别从印堂、太阳向后沿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推至大椎和风池,操作约5分钟。
2.按揉上肢用健侧上肢用按揉法沿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进行按揉,操作约10分钟。
3.按揉下肢用健侧上肢用按揉法沿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进行按揉,操作约10分钟。
4.拍打全身用虚掌拍打头部、上肢及下肢,约5分钟。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