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36

第36章 取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创造读书法

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他人的智慧或残渣而已。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从前有一个叫亚克敦的英国人,非常喜欢收藏图书,也非常爱读书。他除了把自己收藏的七万多册藏书读完外,还继续找其他的书看,并且在读书的同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一生没有什么成就。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书籍对人类原有很大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书却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出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那位亚克敦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他一生博览群书,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曾经把读书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又懂;还有一种是能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读而不懂,不如不读。既读又懂,只懂得书本上的知识,也是不够的;只有通过读书本上的知识再经过综合分析,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创造读书法。

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满足于只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座储存知识的“仓库”,而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过程。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己曾有句名言:“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也就是说:一个仅满足于储存知识,而不善于用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去消化、分析、创造的人,就好比一个愚蠢的商人,即使有满口袋的金钱却无法赚回一文钱。读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钻进书里一味死读书,过分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视其为“雷池”、“顶峰”,不感有任何自己的见解,就等于把自己完全禁锢在书本里,那样就会读书越多,把自己“锢”得越紧。

那么,如何掌握创造读书方法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首先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造的关系。创造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得来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现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从而产生创造的想法。

毛泽东读书就非常有创造力。他读过哥白尼、布鲁诺、坂田昌一、李四光、竺可桢、杨振宁等人的重要著作,以及许多自然科学刊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名著,也反复读过多遍。1955年他就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如:他认为质子、中子不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实践证明他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还把新发现的亚夸克粒子命名为“毛泽东粒子”。

其次,要克服自卑、自怯的情绪,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千万不要轻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时它可能很虚幻。

速算法的发明者史丰收,从小就爱动脑筋,经常有一些不同于别人的“怪”想法。小学二年级时,一次数学课上,他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演算,小脑袋瓜里忽然产生了一个怪问题:做数学题能不能从左向右,从高位算起呢?别人都说他异想天开,他却顽强的探索起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创造了十三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和开方、平方的速算法。史丰收的成功,显然得益于他珍视自己的独立见解。

再次,要有打破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科学上新理论的产生,无不都是对旧传统理论的否定,因而,没有打破传统,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是不能坚持到底并获得最后胜利的。

19世纪末,在牛顿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典物理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然而,在以后的十多年里Ⅹ射线、放射性、电子等惊人的发现层出不穷。原有的经典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些现象。经典物理学这座宏伟的大厦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缝。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读书的实践中,发现了前人理论上的缺误,他大胆的抛弃了旧理论上的旧观念,独具匠心地引入了“能量子”的新概念,圆满地解决了当时物理学的疑难。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种发现正是普朗克成功运用创造读书法的结果。

然而,不幸的是,普朗克这时忽然不安起来,他见自己的创造性理论违背了传统理论,便丧失了纠正前人的勇气。甚至做了三次修改,力图把自己的理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轨道,结果,他的后半生在理论上几乎没有什么建树。他在《科学自传》中沉痛地写道:“企图使基本作用量子与经典理论调和起来的这种徒劳无功的打算,我持续了很多年,使我付出了巨大精力,我的同事们认为这几乎是一个悲剧。”

正当普朗克徘徊不前之时,具有创造精神的另一批物理学家却在普朗克的脚印中看到并做出了另人瞩目的发现:1905年,爱因斯坦将普朗克的“能量子”成功地推广到了一切发光物体,提出了“光量子”,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实验;1911年,波尔有将“量子化”思想引入原子模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可见向权威挑战在创造中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

最后,要分清创造和模仿。创造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不曾解决过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是运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捷径。而模仿却是照着现成的样子去摹拟或仿制。所以说,模仿决不是创造。

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非常喜欢唐朝文人韩愈的作品,并且反复研读他的作品竭力向他学习。结果,他的文章虽颇负盛名,而诗却没有什么成就。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对欧阳修评价说:“欧公学韩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韩,此八家中所以独树一帜也。公学韩诗,而作诗颇似韩,此宋诗中所以不能独成一家也。”这是因为欧阳修学韩愈文章时,有创新,有发展,所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在学韩愈诗时却采取了亦步亦趋,墨守成规的方法,一味的模仿,因此,毫无发展,毫无创新,当然在诗歌方面也就不能自成一家了。

由此可见对书本的知识盲目崇拜,一味模仿,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只有“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另辟蹊径,别开洞天,才能有所创造。

要想熟练的掌握创造读书法,当然还需要很多条件,如:好奇心,远大的抱负,对图书的浓厚兴趣,善于思考等等。这些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在读书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

如果书使我们不能、不敢去创造,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