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691800000035

第35章 勤能补拙,水滴穿石

——硬啃猛攻读书法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郑燮(清代学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门知识乃至一种学说的掌握理解,如同人与人相遇、相识、相知需要很长时间一样,通常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初看一本经典的学术书或接触一门新学科时,它不是可以一下子理解明白的,这时就需要你有水滴穿石的精神,抓住问题不放,用心去攻读,即识别出不易理解、完全不懂的东西,反复去揣摩或查看有关书籍、工具书等,直到弄明白弄通透为止。这就是硬啃猛攻读书法。

谢觉哉晚年有病,还经常在病床上坚持看书。他说:“一个人身子下了班,脑子可不能下班。”1967年,他还写了一首日记诗《攻书》:“读书如垦地,斩棘产不平。读书如积城,坑道要打通。剩勇追穷寇,寸土在必争。痛打落水狗,不使逃再生。排除其糟粕,缴获其精英。如斯读书者,方可为之攻。”

谢老还曾说过,1936年的时候,有一次听毛泽东说,学习要“攻书”,把书本上最艰难的东西当做敌人的堡垒,坚决攻下来。谢老亦指出,所谓“攻书”,就是读书要用心,把弄不懂的地方,识别出来,明白它为什么不对。如果读书采取走马观花的态度,书中的好东西是学不到的。

鲁迅在给曹白的信中,介绍了一种“硬看”读书法:“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

这种“硬看”法,不仅适用于学外语,也适用于学习深奥难懂但又必须精读的经典著作。各门学科都有难“啃”的书,如果是属于非“啃”不可的必读书,就要依靠毅力、钻劲,依靠工具书、参考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通为止。

也许,你看到一些成名的学者、专家博闻强记,讲起艰涩难懂的书中内容也是招之即来、侃侃而谈,相形之下,会觉得“硬啃猛攻读书法”太老旧、太缓慢,实在是一个“笨拙”的方法。其实,那些学者、专家学成之前,何尝不是发挥出异于常人的钻研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攻读这些书籍的!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认为,读书有略读、阅读、与攻读之分。工作之余,看看小说,翻翻画刊,属于略读。一般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内容浅显易懂,又未必事关紧要,看一二遍就够,这是阅读。至于攻读,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攻”,常常表现为难点、难题、不容易理解的道理。攻坚之法,一在于钻研,二在于坚持。长期围困而且炮火猛烈,何愁攻城不下?何愁击石不开?

因此,青年朋友读书,千万不要急功近利,希冀有什么一步登天的捷径。只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刻苦攻读,相信,水滴穿石、铁杵成针的传说在你的身上也能成为现实。

“勤能补拙,水滴石穿”的“硬啃猛攻读书法”对打基础的读书人来说,何尝不是最务实、最朴素的读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