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地理故事
10684800000039

第39章 会“下蛋”的石头

说起会“下蛋”的石头,你一定会想到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描写的那块仙石。这块仙石矗立在傲来国海中的花果山上,仙石通过不断吸收天地灵气,孕育了一个石卵。某一天,仙石迸裂,产下了像圆球一般的石卵,石卵迎风化作一个石猴,这便是日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当然,这里说到的只是一个虚构的神话故事。可是你知道吗?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会“下蛋”的石头,这种石头,就分布在我国贵州省三都县的登赶山。

在风光秀丽的登赶山上,有两片奇特的石壁,被当地人称为“产蛋崖”。在产蛋崖上,到处可见即将“出生”的石蛋,有的微微露出了一个圆圆的蛋头,有的则已经冒出了大半个“身子”,有的摇摇欲坠,眼看就要“降生”了。每过大约30年,就会有新降生下来的石蛋顺着崖壁滚落到山下的河滩上,在河水和砂石的打磨下,变得格外圆润光滑。

居住在登赶山下的乡民,经常会来到河滩上,将那些圆圆的石蛋捡回家去。这些石蛋少则几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呈现出青灰、淡黄的颜色,表面还有美丽的纹路,摸上去十分清凉。乡民们或是把石蛋摆在房前屋后,作为装饰品,或是用背篓运出山外,卖给收集奇石的人,换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后来,产蛋崖的声名越传越广,吸引了一些地质学家前来考察。一位姓王的地质学家无意中看到了一张石蛋的照片,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发现石蛋绝大部分都是圆形的、椭圆形的,而且颜色略带淡黄色,很像恐龙蛋化石。

这位地质学家十分兴奋,因为我国迄今为止从未发现过恐龙蛋化石。如果登赶山上的石蛋真是恐龙蛋的话,那它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认定这些石蛋的性质,这位地质学家马上召集同伴,一同赶往三都县亲自到现场一探究竟。可是当他把石蛋和真正的恐龙蛋化石对比的时候,却发现石蛋没有外壳,里面的结构也是均一的,不像恐龙蛋那样有着不均匀的团块。

看到这个事实,这位地质学家不免有些失望,但他没有灰心,为了揭开这些石蛋神秘的面纱,他又从产蛋崖上采集了大量岩石样本,还在三都县的周围广泛勘查了一次地质环境。最后,地质学家发现产蛋崖上的石壁是由一种泥岩构成的,而石蛋竟然是一种在很多地方都常见的灰岩结构石头。由此看来,让当地人爱不释手的石蛋并没有什么奇妙之处,只不过是一些很普通的蛋形石头而已。

经过分析测定,地质学家发现石蛋所形成的地质年代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在那个时候,产蛋崖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深海,一些矿物质和深海的软泥在压力作用下被搓成球状。经过漫长的时光,海底的软泥变成了疏松的岩石,而这些球状物体变成了坚硬的石蛋,并通过地质作用露出了地表。在长期风化侵蚀以及雨水冲刷的作用下,石蛋周围的泥岩层层剥落,石蛋失去了依托,就慢慢地被“孕育”出来,并最终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下来。

事实上,产蛋崖并非是绝无仅有的奇观,目前三都县城东面的渣拉沟,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