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地理故事
10684800000040

第40章 奇妙的风动石

在福建东山岛东北部的海崖上,有一块奇妙的石头,叫做“风动石”。这块石头的石质为花岗岩,高约4米,重达200吨,上尖底圆,矗立在一块光滑的磐石上,与磐石的接触面积仅十余平方厘米。远远望去,只见巍峨的巨石仿佛凌空悬挂于秀美的山水之间,海风吹过,石头迎风轻轻晃动,似乎摇摇欲坠,但千百年来,这块风动石却始终没有倾倒。

说起这块风动石,当地还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呢。据说在明代万历年间,有几个外地诗人来福建游玩,听说风动石在当地久负盛名,便兴致勃勃地前来,还在风动石下面设下美酒佳肴,一面欣赏风吹石动的奇特景观,一面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惬意非常。当地的县官也是一位诗人,他不但参加了这次诗宴,还特地叫来了5个壮汉在磐石上推动巨石,好让大家能把风动石摇的奇景看得更加清楚。

在这些诗人中,最有名的是一位叫李楷的年轻才子。酒过三巡,李楷提议道:“有美景、美酒,又怎能没有好诗助兴?我们不妨以这风动石为题,一人吟诗一首。大家以为如何?”接下来,李楷即兴创作了一首诗歌,吟诵出来:“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翩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拈。潮撼孤根危欲坠,雨余苍苏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迹,特为天南表大观。”

李楷吟诵完毕,在座诸人都称颂不已。这时,另一位诗人沉吟片刻,也作诗一首应和道:“造化原来只有丸,东封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能遂势拈。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推不用餐。鬼神呵护谁能辟,动定机宜在此观。”

吟诵完毕,这位诗人仍微闭双目,沉浸在诗歌的境界中。他本以为众人也会对自己所作的诗赞美一番,可四下里却一片寂静。诗人睁开双眼一看,只见酒桌边早已空无一人。原来在那5个壮汉用力推动下,风动石剧烈地晃动起来,似乎马上就要坠落下来。刚才还在赞颂这奇特景观的诗人们因为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纷纷逃离了酒席。大家站在安全的地方,还在擦拭着额头上迸出的冷汗,忙不迭地说着:“好险,好险!”可事实上,风动石却经受住了那剧烈的摇晃,最终仍稳稳地安立于磐石之上。

这件事流传开来,成了一个笑谈。人们一面为那些诗人的胆小怕事感到好笑,一面也为风动石的奇特惊叹不已,将它称为是“天下第一奇石”。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关于这块奇石,又发生了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当时日寇进犯东山岛,将军舰停在风动石前的海面上。这些侵略者看到了海边磐石上这块摇摇欲坠的巨石时,都惊讶得目瞪口呆。“太神奇了!”他们大声叫喊着。舰长也被风动石吸引住了,欣赏了好一会儿后,竟然下了一个荒唐的命令:“我们把这块巨石搬到日本去,即使搬不走,也要把它拖下海,决不能把这么珍贵的自然瑰宝留给中国人!”

于是,日寇们一拥而上,可巨石实在是太沉重了,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把巨石从高高的海崖上挪到军舰上去。一群日寇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搬动风动石的办法。最后,他们一狠心,竟用粗大的铁链牢牢捆在风动石上,然后把铁链拴在军舰的桅杆上,再让军舰开足马力,妄图把风动石拖下海去。谁知,这块巨石就像有灵性似的,虽然在磐石上不停地晃动,却始终没有离开磐石这个天然底座。不仅如此,日寇的军舰反而被拖动得摇晃起来,最终,他们只得放弃了这个歹毒的计划,带着满腹遗憾,悻悻离开了东山岛。

笨重的石头能被风吹动,这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风动石其实是风化作用的结果。例如,东山岛的这块风动石,在千万年前,和它下面的磐石本来是完整的一体,但是由于风动石上部的花岗岩石质在风化作用下逐渐解体,棱角被风化剥落,而底部的磐石又不断受到海水的侵蚀打磨,最终便形成了现在的模样。风动石和磐石接触的面积虽小,但却是风动石的重心所在,再加上风动石上小下大,重心偏低,虽然摇动时重心位置会被抬高,但在重力作用下,风动石却不会倾倒,而是会像一尊不倒翁一样,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无独有偶,在缅甸孟邦境内也有类似的风动石,还被当地人当做是神石,并将其贴成金色,每年前往朝拜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当地的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