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该读的经典地理故事
10684800000036

第36章 黄河假潮之谜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它流程长达5464千米,年径流量可达574亿立方米,被称为我国的“母亲河”。在我国地图上,这条蜿蜒曲折的长河宛如一条贯穿东西的大动脉。这条长河每年要经过两个汛期,春季温度升高时,冰雪融化,水量增大;夏季,流域内的降水增多,流量会剧增。不过,黄河也会出现“假潮”现象,在主河道内,河水骤然陡涨,涛声震天,远看河水如千军万马咆哮而来,威势与汛期相比绝不逊色。对于“假潮”现象,几十年来,人们一直把它叫做“蹦溜”,就是说“突然间蹦跳起来的大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假潮的特点。有一年,突如其来的“蹦溜”竟然把一艘停靠在河口堤坝旁的500吨位的抽水船冲出3千米远,人们见到此情此景,无不目瞪口呆。可那威力无比的“蹦溜”随后又把一艘停靠在坝头的15吨位的单机木船也掷抛到了堤面上。

这些亲眼目睹过“蹦溜”的人便到处传说有一条从大海深处游来的蛟龙正在疏浚河道,一些胆小的人还说出现“蹦溜”暗示着年内可能会有洪水或地震等灾害。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政府专门组织了技术人员,开始对“假潮”期间的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进行观测,还密切注视水情变化,以掌握“假潮”的变化规律。经过长期的密切观测,技术人员发现“假潮”在每年的1~3月份及11~12月份发生的机会最多。

2007年11月18日,黄河利津水文站监测到了1440m3/s的当年最大“假潮”流量。根据利津站的历史记录,当地“假潮”多出现在10月份,可是在2007年,10月却很少出现“假潮”,反而在11月频繁发生,而且“假潮”出现的流量级也比往年有所加大,这一切引起了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

由于“假潮”总是来去匆匆,时间很短,难以预测。所以,利津站对此作了周密安排,以在“假潮”发生时能够及时进行观测。18日中午,水位突然开始上涨,此时正是技术人员的午餐时间,但他们立刻丢下了碗筷,立即进行抢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测验,终于测到了当年最大的“假潮”流量。但对于“假潮”形成的原因,技术人员却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

黄河出现“假潮”现象可能与黄河水质中泥沙的含量和河水的流速有关。据专家分析,当河水中泥沙含量较大而流速较小时,泥沙就会快速下沉,并在河道内逐渐形成一种河道斜坡,阻住河水的去路,使得河道中流向下游的水量大大减少,而来自上游的河水不断涌入,这样河水发生层层堆叠,黄河流水就会逐步高涨,引起“假潮”现象。不过,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黄河的“假潮”现象,在最近几十年内比较频繁出现,而在更早一些的历史上则几乎没有发生过。因此,这种现象与几十年来人们对于黄河两岸自然植被的严重破坏和对黄河的长期无序开发以及乱排乱放等行为大有关系,这些行为无不威胁着我们的母亲河,如不及时进行综合治理,势必会影响沿黄河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或许“假潮”现象就是母亲河为我们发出的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