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也有所上升,但由于胰腺位置隐蔽,早期胰腺癌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发现时病情已进入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胰腺是腹膜后一个细长条的器官,胰腺和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相邻,从正面看“躲”在胃的正后方,贴着背部;从后面看,又有腰肌、脊椎等遮挡。在一般的体检中,胃镜、肝胆B超都是常见项目,但少有人会想起给胰腺照个B超。而说到胰腺的“奉献”,是因为胰腺所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好几种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角”作用的消化酶,对脂肪的消化尤其重要,此外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还负责调节全身生理功能。如果这些细胞病变,分泌的物质过剩或不足,人体都会出现病症。
目前,胰腺癌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但因为位置隐蔽,早期的胰腺癌变在体检中难以被发现,而胰腺神经不丰富,早期肿瘤不会引起疼痛,也缺少典型症状。大多数患者只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吃饭时腹痛(胰腺分泌消化酶对胰管产生刺激导致)等消化道症状,容易被误以为胃病。除非肿瘤长在与胆管相连的一头,引起阻塞性黄疸,这类患者还有早期发现的可能,可以手术切除肿瘤。否则早期的胰腺癌是很难被发现的。不少患者只有到晚期肿瘤压迫胰腺周围的神经,感觉到剧烈腹痛才发现病情。另一方面,因为胰腺宽度小,周围血管丰富,肿瘤很容易就长得超过胰腺的范围,向周围的脏器转移。这就使胰腺癌有“难发现、易转移”的特点。专家表示,临床上发现的胰腺癌患者,有八成病情已经到了晚期,有不少患者发现时肿瘤已经出现了转移,因为胰腺癌对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所以患者生存期很少能超过半年。因此,胰腺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据统计5年生存率仅为3%,有“癌中之王”之称。
专家指出,长期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是胰腺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吃得多了,胰腺要分泌的消化酶就多了;“干活”多的话,胰腺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就容易出错,产生癌细胞,如果继续对胰腺长期刺激,这些癌细胞无法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消灭,就会形成肿瘤。此外,吸烟喝酒、肥胖、糖尿病也是胰腺癌的风险因素。慢性胰腺炎时间长不治疗,也可能会发展成胰腺癌。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医学界还有争议,因为有可能一些“慢性胰腺炎”实际上就是早期的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