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育人精华
10679100000008

第8章 先天期遗传责之父母

概述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而延年是关键,是事业成功之本。

养生延年,古今有之,古有炼丹服石,欲不老成仙,至今无一,多为丹道巫家唯心假想,人生平日多注意保养锻炼,且能有益健身延年,乃合科学之理。

人生衰老究其原因,可分两大类:一是由遗传因素决定;二是机体损伤的结果,人之寿命与生物、心理、社会、地理环境、营养等因素有关。

人之未老先衰原因甚多,概而言之有六:一为遗传因素,二为环境影响,三为精神因素,四为缺少自我保健知识(包括运动、劳适节奏)、五为饮食搭配不科学,过于追求高脂,精面、粳米等膳食。六为不良嗜好等。由于多种原因所致,而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众所周知,许多老年病,始于中青年,一经发现以患病少至8至10年,甚则更长,往往根深蒂固,难以转逆。由于病理因素损害,导致伴随终生。如冠心病的脑功能衰退等。严格说来,一切难以治愈的慢性病,都可以摧残机体导致先衰,如把抗衰老重点向前移20至40年,早在优生育开始,中在青中年开始,无疑比较现实和主动。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是其立论基石。它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把人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着的整体,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及其人体体内气化升降、心理和生理的一致。整体观念是中医养生学最根本的宇宙观和最基本的思想体系。天地一体,早在《黄帝内经·素问》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着。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风、寒、暑、湿、燥、火等不同的气候,在各种不同气候的影响下,一切生物才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因此而出现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等情志活动。正因为有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长进退变化,也就有了生命的正常发育和生长。自然界的不同气候互相调节,促进万物的生长发育,从而使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祖国医学又根据阴阳五行的属性同周围事物进行链锁归类,把人体的心、肝、肺、脾、肾五脏与小肠、胆、大肠、胃、膀胱和五体、九窍、五液等联属起来,形成人体不可分割的五大脏腑系统。在生理功能上,虽各有其独特作用,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配合一体的。如《黄帝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这说明了人体摄入饮食之后,脏腑功能配合精徽输布的概要过程。祖国医学正是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念指导下,认识人体统一,而发生全身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反应。

养生学说是建立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产生的,认为物质世界的整体性表现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人体不但要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而且要保持与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黄帝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是祖国医学的“天人一体”、“人与天地相应”的自然观。

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表现在地土方域上。我国土地辽阔,自然环境甚殊,生活习性迥异在而人体的体质和患病后的病理变化也不尽一致。《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痛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砂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其治宜药。”这些论述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医者对于地土方宜的经验总结,也反映了我国养生防病的民族地域特点。

祖国医学还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只有运动,才发生变化,只有变化,才能产生万物和生命。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生命是天地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生命产生之后,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开始各自的生命活动,而从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全部过程,又始终贯穿着一系列的内部矛盾运动。“升降出入”是这一内部矛盾的主要运动形式和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出入废则神机化天,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也就是说,生物一旦和周围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正所谓“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现代医学也证实,人从出生那天起,植物神经系统就一直指挥着本身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运动不止;而象活着的人体中的心脏自主节律的跳动,肺的自主呼吸,胃肠的蠕动消化等“动”的功能不以人的意志为移,这种规律就像“地动不止”那样,是不可改变的正常规律。

人体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死亡,进行新老交替的动态过程。人与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它的组织器官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确立了养生学中的整体辩证观点。

1、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养生保健根据时令、地域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措施。由于人体的健康,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出具体有效的养生保健措施。

2、辩证施术

养生保健学主张,坚持运动锻炼,是增强体质、匡扶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康复的有效措施。但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锻炼项目,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即要“辩证施术”。因为只有锻炼得法,功夫有素,才会提高锻炼效果,有益于健康;如果盲目地剧烈运动,反可能会给某些疾病患者带来危害。这体现了养生保健的辩证特点。

3、保护正气

养生之道,即健康之道、长寿之道。如何才能使人体健康呢?首先,要使人体正气充沛。祖国医学中的养生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一方面,保养正气;另一方面,适应大自然界的变化;预防邪气侵人,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而二者尤以前者为最重要。所谓“正气”乃由行天的精气与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互相结合而成,它具有抵御外邪和促进疾病自愈,使身体恢复健康的能力。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正气”和“邪气”两个矛盾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黄帝内经》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就是说,只有在机体“正气”虚亏、卫外不固的情况下,邪气才能乘虚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要使机体免于生病,就必须赖以正气充沛,气血旺盛,此时即使有外邪侵犯,正气也能起来御邪,即中医学上常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养生学的理论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盛衰,所以,所有养生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保养和维护正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延年益寿。

当然,中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斥邪气的致病作用。它是致病的重要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主导作用。因此,适时采取某些有效措施,以“避其毒气”,亦为养生防病的重要方面。

4、养生原则

养生保健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其有效的方法也甚多,但其基本养生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顺应自然

人生在天地之间,处于自然之中,大到宇宙运动、季节的更换,小到地理环境、居住条件、昼夜、湿度、温度、等变化都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须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否则,将可能引起疾病,甚至殃及生命。

顺寒暑阴阳之气

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阴阳更迭,春生冬藏。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中的人也不能不须乎其势,调节阴阳,根据时令变化,养生保健。《黄帝内经》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因为春夏方生发,阳气来复;秋冬主收藏,阳气潜归。所以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即所谓“养生”“养长”;秋冬之时,应注意保养阴精,即所谓“养收”“养藏”,从而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都要根据四时变化,进行适当调节,以和阴阳,维持人体健康。

顺昼夜消长之气

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界中,不仅要顺应四时寒暑之气的更替变化,而且在一天24小时中,也要顺应气血阴阳的消长变化。早晨天刚亮,阳气上升,温度上升始转温,亮度上升始转明,白天温度越来越高,亮度越来越强,至中午为最盛;从下午开始,阴长阳消,傍晚温度逐渐降低,亮度由明转暗,夜晚温度越来越低,亮度也越来越暗,至子夜为最盛。然后又开始新的周期变化;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而人体的气血盛衰变化也是顺气与时,有着明显的昼夜交替规律。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内存在着的体温、血压、脉、呼吸、尿量与尿的成份,体内分子水平的激素、酶、各种受体等,都有其内源性生理节律,这个节律特点明显地近似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这个生理节律,在临床医学中进行择时诊断、择时治疗、择时预防;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人们若能学试个生理节律,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适时地加以养生和调摄,或能获得出乎意料的保健效果。

顺地域高下之气

祖国医学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水土、空气和环境,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土环境中,对生理活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体质。西北地区,地势居高,气候寒冷,空气干燥,人体体质易阳亢,患病多病火燥;东南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居低,雨水较多,空气潮湿,人体体质易呈阳郁,患病易致痰饮湿痹。因此,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采取积极措施,避其弊、取其利,形成切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生活习性,健全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体质。

②、形神共养

养生学主张不但要“养形”,而且要“养神”。“神形共养”“形神统一”,方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

所谓“养形”,主要是指脏腑、气血、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

五脏是形体功能活动的中心。所以,形体摄养首先要注意保养脏腑之精气、协调脏腑之功能。其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因此,调养脏腑又必须以养心为首要任务。《黄帝内经·素问》说:“心者,君主之官……凡此十二官司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司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即说明养生必须注意十二脏腑的完善及功能的协调统一,并指出了心在养形调神中的主导地位。

精气是构成人与形体的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是精神的物质基础,所以要做到“形与神俱”,还必须注意精气的摄养,以积精养神,正如《不居集血证全书》所说:“精气者,万物之本,全其形则生,养其精则全形,形全则神全而无病。”

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多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签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情志、精神活动的异常变化,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养生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在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么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增强,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总之,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即可以保形,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③、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即倡导“养生莫善于动”,又认为“养神为摄生之首务”。因此,只有动静结合,即气血的不断运动与精神的相对宁静,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个方面。“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和适当的劳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同时,从形、气的关系上,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很显然,这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一身动则一身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即为其例。养生学认为,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充分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过程。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养生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庄子·在有》提出“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内经》认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后世医家也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以养静为摄生之首务。再如,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交工,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欲活动,在“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的目的。

当然,中医养生学认为,“动”和“静”都要讲究适度,太过和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运动量太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太过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久行伤筋。”所以,运动健身强调进行适量的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太过太猛,急于求成,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

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

中医养生方法甚多,但其遵循的原则在指导思想上要“顺其自然”;在行为目标上要“形与神俱”;在具体措施上要“动静结合”,这些是历代劳动人民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经验总结,许多事实证明,在今天它们仍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如何养生达到抗衰延年,是目前卫生科技研究的重要课题,观其古今中外,概括综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先天期,也称胎儿期。第二个阶段,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到中老年期。先天期遗传禀受责之父母,第二个阶段是人出生到青春期抚养依赖父母(包括指导)。第三个阶段是从青春到老年期全靠自生摄护。今略述于后。

人生个体在慢长的无数代种族延绵过程中,无非是种族基因遗传中一代载体而已。当卵细胞受精活动的瞬息间,一个新的生命即宣告开始,同时也奠定了一生物学基础,包括优生与长寿的遗传差异,血型,白细胞抗原型别等就此而定型。新生命一方面继承了父母的各自特性,另一方面又把父母各自因有的全部特性在受精的一刹那间,即开展一次微妙的突变,后者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式。由于蛋白分子构成的基因极其复杂,出现的突变也是各种各样的,由于某种原因,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包括很多遗传病,如恶性肿瘤等。出现早衰,短寿和特有个体差异。有人在动物实物实验上(张香桐氏对胎猫的大脑观察)看到脑细胞已有脂褐质出现,说明胎儿期的机体已有自由基损伤。这就说明生命一开始就存在老化因子,其它就是遗传疾病。故今人提出优生极为重要,为了保证优生,防止劣生,做好配偶选择、婚前和孕期检查,可防止给家庭带来不幸,保证子女健康(详细内容可见前第一章第一节)。

多作孕期检查,是为了及早了解胎儿有无畸形和遗传疾病。及早发现可及早采取补救措施,免除家庭和社会负担。所以说先天遗传禀受责之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