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延年益寿七大黄金法则
10679000000120

第120章 读书是一味养生妙药

有这样一句话:“常读书,乐忘忧,脑运动,气血舒,好养生,利康寿。”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研究证明,读书可以移情易性,振奋精神,因而增强免疫功能,具有保健的功效。

据报道,国外已经兴起了别具一格的读书疗法。如德国有的医院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室,让不少慢性病人,尤其是神经系统或心理疾病的患者,沉湎在书中而很快得到康复。

其实,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据说,唐代诗人韩愈出任监察御史的时候,一天,偶感心情烦躁、忧虑、头痛脑涨,于是就坐在廊檐下闭目养神。忽闻家仆进来禀报:“门外有一少年来访。”韩愈听报就把手一挥,说:“告诉他们,我身体不适,不论何人,一律不见!”仆人去了而又回来禀报,韩愈不耐烦地说:“我不是说了吗?谁也不见,怎么又来禀报?”仆人说:“我已经向来人说过,可那位少年执意要见您,还呈上一本诗稿请您过目。”韩愈无可奈何地接过诗稿,毫无心思地翻着。第一首诗的题目是《雁门太守行》,诗的头一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好大的气魄!”韩愈不由一阵惊喜,迫不及待地读出下句:“甲光向日金鳞开。”韩愈评价说:“好壮丽的景观。”韩愈立刻被作者非凡的气魄所感染,不由兴致勃勃起身叫绝,忧虑、烦躁一下子就消失了。

我们不去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但是阅读一首好诗犹如忽遇三伏清风,令人心情舒畅,这倒是可以相信的。

清代的秦子忱生恶疮,“伏枕呻吟,不胜苦寒”。于是他阅读《红楼梦》,竞使他忘了病痛,“近月读竣”,病也就慢慢地好了。后来他还写了一部《秦续红楼梦》。

医学研究发现:人体健康首先是心态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我们知道,经常用的器官就灵敏、发达,反之,这些器官就易退化。经常读书用脑,能消解烦恼,养护“精、气、神”,的确有利于健康。老年人离退休后,易感孤独,要改变这种心理状态,适当读书学习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陕西省城固县的李本善老人,今已百余岁,其长寿秘诀之一就是读书。李本善身体原本不好,但自他爱好读书以来,身体却渐渐好转。他有选择地读完《四书》《五经》《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书籍,以及一些史料杂记和古典小说,并摘录了不少范文和名言警句。

“好书如圣药”。读书养生要选择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品味高雅的书,注意体会它带给你的良好意境,而且要反复读,不断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如果读一本坏书,就如同进入歪门,心绪难平,导致短寿。因此,读书养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好的书籍,至关重要。读书与著书一样,随着情绪的表达和转移,能够起到调整情绪、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一味养生的妙药。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读诗不是“读”,而是“吟”,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证据。“吟”者,唱也。汉语最适合“吟”,有很多千古名篇,在中国开展朗诵活动,前途一定十分广阔。

我们经常听说“善读书可以医愚”,而读书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还是很新鲜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够影响人的思维能力,调整人的情绪,帮助人们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支撑人们的精神,消除消极情绪,调节免疫功能,创造愉悦的心境。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也就是说,用良好的心绪去驱除心理疾患是行之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就是一种治疗心病的良药。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找到精神寄托。悉心捧读一本好书,可以领略书中深邃的意境,实在是妙不可言,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无怪乎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医学专家认为,无论阅读还是朗诵,都可以增强肺的功能,能够活跃思维,是一种健身强脑的“思维体操”,读者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