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37

第37章 说善意的谎言,无碍于做诚实的孩子

有时候问孩子:“这么多天都没见奶奶了,是不是很想念奶奶?”天真的孩子对着奶奶的面,实话实说:“不是很想。”奶奶当然挺不开心的。可是孩子也没有错,那是因为孩子天天上课,下课后要做作业,上兴趣班,忙得都没有时间想奶奶。如果孩子把这番“诚实”的品质直接带到社会上,往往会碰钉子。

电视报道里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老妈妈得了肾病,如果不换肾的话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时大儿子站了出来要求给妈妈捐肾。老妈妈很疼爱自己的儿子,表示强烈反对,她宁愿死也不要儿子捐肾。然而,如果等待各种条件都比较匹配的肾源是很不容易的。儿子怕耽误母亲的病情,于是和家里其他亲人商量后,骗过了母亲,把自己年轻的肾脏捐给了母亲。手术成功之后,老妈妈想见儿子,可是家人骗她说儿子出差去了。然而,这位老妈妈永远也不会知道,其实当时儿子正住在母亲的隔壁病房。老妈妈得到了健康的肾源,在愉快的心态中康复了。看完这样的报道,有谁不会为此而感动?一个善意的谎言可以挽救一个病人,有谁会因此而责怪那个说谎的儿子及他的亲人们?

或许一个故事未能说明这种“违背道德”的道理,但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善意的谎言并不碍于做个诚实的人。

一个得了白血病又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在她生命的后期,医生问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她说想去天安门看升旗仪式。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女孩,父母没有不满足她的理由。但是女孩的家住新疆,如果要把她带到北京,一定会加速女孩的死亡。于是,一个由2000多名志愿者和医生还有女孩家人组织集体编造谎言的活动开始了。从上火车到改乘旅游车,一路上从报站、服务员端茶倒水到旅客们的交谈,都是一早就安排好的“演出”。最后,小女孩和父母来到了一个学校,小女孩以为真的到了渴望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在军乐队伴奏的国歌声中,小女孩无力地举起了她的小手,肃穆地向国旗行了少先队礼。这样一个由2000多人组织的集体说谎行动,你能说他们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么?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于口中,从而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也会发现,说实话有时候并不能满足人际交往中的需要,因为实话实说也有可能直接刺伤对方的心。所以诚实与谎言之间应该要有一个平衡的东西,以调节人际关系中的不平衡状态,这个东西应该是在“谎言”前加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尽管也是谎言,但是它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言,也会不自觉地努力去相信,甚至还会打心底里感激。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然而,在说善意的谎言时,要注意动机、出发点和明确谎言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界限。

第一招:明确“恶意的谎言”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界限。

善意的谎言本身决定着它不是恶意的,它是建立在内心的真诚和善良的基础之上;恶意的谎言则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仅把谎言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这就是“恶意的谎言”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界限。所以每次说谎言之前应该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是否有必要说这个谎言?

说这个谎言是否出于善良的动机?

说这个谎言是否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例如,因为功课太忙了,所以没有时间想念奶奶。孩子可以想想,如果谎称“很想奶奶”,奶奶会很高兴,而且并不会损害任何人的利益。说这样的谎言,何乐而不为?

第二招:说善意的谎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善意的谎言虽然是谎言的一种,但是不能说谎言就一定有碍诚信。诚信之所以得到大家的推崇,是因为它是善意的不欺骗。虽然善意的谎言在表面上有碍诚信的原则,但是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某种场合下,说出真话有碍善良的原则。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招:说善意的谎言要注意“度”,避免变成“油嘴滑舌”的人。

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说善意的谎言并不碍于诚信的原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作为借口,关键要把握说谎言的度。如果说得太过,会令人觉得你是个爱“拍马屁”的人,那种专门用来“拍马屁”的所谓的善意的谎言,是没有必要的。

第四招:说善意的谎言要注意真诚。

善意的谎言既然是善意的,那么就表示这个谎言要发自内心地,真诚地说出来才不会违背诚信的原则。所以,在说谎时,要千方百计地控制表情和各种情感信息:面部表情、语言、声调和姿势看上去都要够诚恳,不应该说起谎来就飞到天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