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28

第28章 享受孤寂,一鸣惊人的前奏

无处不在的狂乱激烈的电影、摇滚乐、电脑游戏等,使孩子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喧嚣与缤纷,由此而带来的酒精、毒品、暴力等的不良影响,无时不侵扰着我们极力要保护的孩子的心灵。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保持心灵的平静?怎样才能让孩子摆脱不良诱惑从而鹤立鸡群?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他参与编撰了我国的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万斯同8岁就能在客人面前背诵《扬子法言》,而且全篇一字不落。到14、15岁,他已读遍了家里的藏书,后来又博览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大量的阅读使万斯同学识渊博,通晓各种史料,并且通过接触各种知识,万斯同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那就是研究历史。

万斯同能够静心读这么多的书籍,难道是因为他从小就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其实万斯同小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他还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惩罚。有一次,万斯同家里来了很多宾客,由于贪玩,他遭到了宾客的批评。万斯同觉得不服气,一气之下掀翻了宾客的桌子。父亲觉得孩子在宾客面前丢了面子,恼怒之下就把万斯同关到了书房里。万斯同一开始在书房里生气,也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由于书房里也没什么好玩的,万斯同只好翻书来看,以此打发时间。慢慢地,他的心情开始平静下来,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万斯同就这样被父亲关在书房一年多,他在书房也读了很多书,并且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父亲也原谅了儿子。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万斯同被关在书房,抛开杂念,静心研读,才成就了他惊人的记忆和渊博的知识。万斯同从生气到平静,再到闭门思过,最后一鸣惊人,试问现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够耐得住这种寂寞?看来,万斯同的父亲能够认识到孤寂也能成就一个人的道理,这对于现在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在很多父母心中,孤寂总是与情感饥饿、孤僻、不善交往、沉默寡言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能够享受孤寂,并在此过程中领悟人生也是一种能力。适当的独处,是一种让孩子自主独立、有益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方式。所以,要想孩子一鸣惊人,先让他们学会享受孤寂吧!

有一门心理学的课程叫做“SOLO”,就是让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独处,隔离与他人的交流和相处。结果发现,接受过“SOLO”课程的人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敏锐,为人处世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在孤寂的空间和时间中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对于培养孩子冷静、稳重的性格以及独立性、创造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善于忍受寂寞的孩子,往往善于调节情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所以,父母不但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也要适当教孩子体验孤寂的魅力。

第一招:适当减少跟孩子亲密无间的时间。

有些父母特别喜欢粘着孩子,以为这样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陪伴。他们不管在吃饭、睡觉、玩耍还是学习的时候都守着孩子,一见到孩子遇到困难便马上伸出“援助的双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害怕孤寂,一旦离开大人的陪护,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慌感;一旦感到孤独就会借打电话、发短信、玩网游等方式来打发时间。这样往往浪费了时间,一事无成。

父母希望独处时,可以教孩子做同样的事。例如,可以带孩子去郊外旅行或是露营远离都市的尘嚣,让他们认真地看炫丽的夕阳美景。

教孩子如何一个人在家度过安静的下午。让他们习惯于每个星期抽出一天,远离那些伙伴的影响,远离诱人的电子时代;找一些好书,让他们通过阅读净化心灵;教孩子做一些思考性的静坐运动,让他们养成检视自我的习惯,聆听内在的声音。

第二招:适当给孩子制造一些孤寂的环境。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孩子需要有时间来实践自己想出来的意念。他们喜欢一个人玩“扮家家”的游戏,或者独自呆在房间里扮演某个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或坐在小板凳上幻想自己是坐在飞机上,或开动脑筋想办法把手中的白纸折成小船,这不仅是他们开始学习摆脱孤寂的方式,还有可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所以,父母不妨适当给孩子制造一些孤寂的环境。

第三招:给孩子营造独处时的安全感。

孩子害怕孤寂的气氛或环境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一种自我的、积极的情感元素,只能在孩子内心慢慢地形成。发生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在让孩子独处前先陪陪孩子,亲吻孩子,抚摸孩子,并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要离开一段时间,要离开多久,让孩子感觉父母浓浓的爱意。父母离开一段时间后,要按时回来,孩子会因为父母的出现而感到开心。这样尝试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习惯了独处。

第四招:通过游戏培养孩子享受孤寂的乐趣。

木头人游戏。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环境,要求孩子放松身体,保持自己的头和四肢不动。在这个游戏中,父母可和孩子一起做,互相监督,看谁先动。先动的给点小小的惩罚,如刮下鼻子,孩子会觉得很开心。通过这种安静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躯体,通过身体的静止来达到心灵的安静。

捉迷藏的游戏。父母一开始可以躲在沙发或椅子后面,问孩子:“我在哪里?”过几秒钟,笑着钻出头,说:“我在这里!”慢慢地,可以逐渐延长躲藏的时间,从几秒钟到半分钟,再到2分钟,也可以躲到别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