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17

第17章 生涯规划,拟定一生的方向

很多父母认为,生涯规划是孩子读完大学毕业以后的事情,所以他们一味地叫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可是孩子往往会觉得很困惑,自己好好读书是为了什么?读好大学又是为了什么?以后能够找什么样的工作?如果这些问题在孩子的脑袋里装着而得不到解答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毫无目的地努力,也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

刘勇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因为他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软件工程师,他觉得这个专业跟自己的梦想比较贴近。

有一次,刘勇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软件工程师是一个青春职业,和年龄有很大关系,35岁以后软件工程师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性,工作会不太稳定。于是他突然想去卖包子,因为他看到家里楼下卖包子的生意很稳定。从一开始想做软件工程师到想卖包子,这让家里人很难接受。如果要卖包子,那就不必花这么多钱供孩子读大学了,卖包子真是荒废了孩子的大好前程。因为家里的反对,刘勇放弃了卖包子的想法。

刘勇还是决定去公司应聘,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做销售,因为他看到很多公司高层领导都从销售开始做。但是求职销售没有成功,他又回到IT业,想做IT培训老师,但是还是没有成功。整个过程下来以后,他找了很多工作,做了很多选择,但都没有成功,他变得非常失望、焦虑,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被社会所认可。

刘勇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焦虑,于是他通过上网、玩游戏等消极的方式来降低焦虑的情绪。就在快要毕业的时候,他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加入了考研大军。

刘勇之所以走了这么多弯路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做好生涯规划,求职方向变动很大,不太清楚自己适合的工作,以至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的孩子找工作难,找到工作又不满意,就在于没有及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上大学后,很多孩子才发现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因为他们之前对专业并不了解。如果从小就有目标,学会去了解各专业、职业,就不会这么被动了。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积极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生涯规划,有时也称作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要从事工作做具有方向性的方案。孩子在走向社会前,应该把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生涯规划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了解自己,确立方向;二是了解在相应领域,要想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技能;三是做出决策。

第一招: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因材施教,寻找孩子的特长。

全面培养,但不是平衡发展。父母对孩子进行智能开发、性格培养、技能教育等全面培养,既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又可以轮换着给他们报几个兴趣班,孩子不感兴趣的不要强逼他们学,感兴趣的要多给予支持。如此一来,既能达到充分发展的目的,又能兼顾多方培养。另外,全面发展并不是平衡发展,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一两种他们最喜欢的技能,比如绘画、舞蹈等,然后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发展。

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智力、身体发育并不均衡,有的孩子智能发育超过了实际年龄,有的落后。智能超标的要超前教育,落后的则要放慢教育步伐。父母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因为家庭环境、年龄等客观因素的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

充分发展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广泛探索。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应该及早创造各种条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但充分发展孩子的特长目的不在于“过早定向”,而在于利用“迁移规律”,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达到高水平,会迁移到更多的领域,达到相应的高水平。孩子在某方面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收获自信、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这些都有助于他们今后在更大范围内探索、发展。

第二招:做好生涯规划前的调查分析,将孩子的梦想清晰化。

要帮助孩子了解他们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或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引导孩子判断自己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人的一生有四个职业发展阶段,分别是探索阶段(15岁~24岁之间);确立阶段(24岁~4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多数人工作周期中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尝试阶段(25岁~30岁之间)、稳定阶段(30岁~40岁)、职业中期危机阶段(在30多岁和40多岁之间的某个时段上);维持阶段(45岁~65岁);下降阶段(66岁以上)。处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应考虑不同的事情。例如,在探索阶段,可以多做些尝试、探索,在工作中摸索出自己的职业性向、职业锚、职业兴趣等,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而40岁以上的人,就不应该做过多的尝试,而是应该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锚、职业性向,选择自己有优势的职业,做长远的打算。可见,孩子所处的是职业探索阶段,因此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多做尝试和探索。

让孩子测定自己的职业性向。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实践性向、研究性向、社会性向、常规性向、企业性向、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通过一系列测试,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职业性向。

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技能,也就是孩子认清自身本领,比如专业、爱好、特长等。如果某人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其带来收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孩子的职业兴趣,例如:喜欢旅行,适合于经常出差的职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华南工作;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自己做老板……

分析在适合孩子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作为将要踏进社会的孩子来说,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尤其是将要读大学的孩子,要认准哪一个职业会使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孩子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

第三招:与孩子一起设计职业生涯,用具体的方案将理想与现实联系起来。

在综合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后,就能够给孩子做职业生涯规划了。一般来说,可以根据5W的思考模式来进行,按顺序问孩子以下的问题:

Who are you?你是谁?父母应该让孩子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然后指导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一列出来。

What do you want?你想干什么?这是对孩子职业发展的一个心理趋向的检查。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会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而逐渐固定,并最终锁定自己的终身理想。

What can you do?你能干什么?这是对孩子能力与潜力的全面总结。一个人职业的定位最根本的还要归结于他的能力,而他职业发展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自己的潜力。对于一个人潜力的了解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去认识,如对事的兴趣、做事的韧力、临事的判断力以及知识结构是否全面、是否及时更新等。

What can support you?环境支持或允许你干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在客观方面,包括本地的各种状态,比如经济发展、人事政策、企业制度、职业空间等;人为主观方面,包括同事关系、领导态度、亲戚关系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应该综合起来看。有时孩子在职业选择时常常忽视主观方面的东西,没有将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调动起来,从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当然,这些主客观环境的支持与一些不正常的“走后门”等歪门邪道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环境支持是否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的。

What you can be in the end?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明晰了前面四个问题,就可以从各个问题中找到对实现有关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列出不利条件最少的、自己想做而且又能够做的职业目标,那么这第五个问题自然就有了一个清楚明了的答案。

第四招: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生涯发展的目标与计划。

面对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仅仅制订一个长远的规划显得不太实际,因而,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及社会发展趋势,把理想目标分解成若干可操作的小目标,灵活规划自我。父母应该提醒孩子,在最初的生涯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学习,使自己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使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一般说来,以5~10年左右的时间作为一个规划段落为宜。这样就会很容易根据时代需要,灵活易变地调整自我,太长或太短的规划都不利于自身成长。有两种方式进行生涯规划:一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目标,如25~30岁职业规划、2000~2010年职业规划;二是根据职业通道中的职位、职务阶段性变化为划分标准,制订不同时期的努力方向,如5年之内向部门经理职位冲刺,10年内成为主管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