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11

第11章 进行自我教育,能走得更远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没把他们的话听进去才会常常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他们整天对着孩子唠唠叨叨。而孩子对父母的啰嗦不仅没有心存感激,反而觉得很烦,于是就采取逆反的态度来对待,然后父母又开始他们的唠叨。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都受到自我的制约,要想他们能“长点记性”,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就需要让他们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一天,妈妈帮3岁的小妮子买雨伞,当时背的是一个背包,因为太大意而被小偷偷了手机。回到家里,妈妈不经意在小妮子面前提起这回事。过了几天,妈妈去幼儿园接小妮子回家的时候,她牵着小妮子的手过马路,小妮子突然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背那个包包,你背这一个包包,你把手机放在包包里面,然后把外面的拉链拉上,你再去给我买伞,小偷就偷不到手机了。”妈妈没想到,偷手机的事都过去好几天了,而且当时说话的时候没往心里去,可是小妮子却把那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了心里,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联想到。

还有一次,小妮子早上吃完早点后像往常一样要跑去邻居家玩,妈妈马上把她拦住了,因为她吃早点的时候把嘴角弄脏了。妈妈要小妮子擦干净了再去,可是小妮子的回答让妈妈有点摸不着头脑,她说:“我不擦,到了晚上又要洗脸。”妈妈想来想去,原来自己好像当着小妮子的面说过同样的话。每次小妮子自己动手做完一件事,她就会蹦出这样一首儿歌: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裤子自己穿,自己的玩具自己摆,自己的被子自己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勤快的小乖乖。原来,妈妈平时就用这首歌来教育小妮子的事情要自己做。

小妮子的故事是大部分孩子日常生活的缩影。尽管小妮子的这些模仿和重复的方法在大人眼里看起来很幼稚,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可是这对小妮子来说却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当一个孩子能够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行动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进入终身教育时期的新世纪,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走得更远。

尽管孩子本来就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仍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指导,才能使他们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评价四个方面。

第一招:发现和观察孩子的变化,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要求。

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迹象。孩子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成为他们质变的转折点。孩子在成人的呵护下长大的过程中,自我教育的迹象往往不易发觉,所以父母应该细心观察。例如,每天父母护送孩子上学,都是父母拿着书包,孩子心安理得空手跟着走,从来没有别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书包”,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重视这种变化,并且认真询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必要时给予及时的鼓励。

善于发现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质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平稳发展的时候,也有出现质变的时候。例如,孩子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表现为从关注外部现象转为关注内心世界;对自我评价,从强调效果转为强调动机和效果两方面,这些都是了不起的质变,父母应该善于及时发现,给予鼓励,并趁热打铁,多问孩子的人生规划,以此敦促孩子提高自我要求。例如,可以问孩子:要为建成什么样的社会而奋斗(社会理想)?打算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什么样人格的人(道德理想)?打算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职业理想)?自己要掌握什么专业才能和业余爱好相结合(成才理想)?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打算(生活理想)……

第二招:多从正面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引导孩子自我实践。

孩子由于年龄小,在表达上存在困难,所以他们常常说不清楚自己做事的目的,但有时他自己做的事情有他自己的道理,只是父母不理解。这个时候,父母的任务就是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内心想法,在孩子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还应该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孩子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思想本质。例如,孩子学校收到通知,班里要成立板报小组,需要选拔、招聘美术好的同学。回家后孩子为了画板报而没有做作业。这个时候,父母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始末,透过孩子不完成作业的表面现象看到他关心班集体,希望展现自己特长的一面。父母可以通过表扬孩子积极方面的表现,引导他们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意愿。

第三招:给予孩子及时反馈,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做得对与不对,父母都应该在适当时候给予反馈。

对孩子的评价需要认真鉴别再做出反馈。在越来越强调个性的当今社会里,重视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同时,要注意不能认为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都是正确的,所有的潜能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好与坏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表面看是坏的需要,里面又隐藏着好的需要。例如,很多孩子在少年期就开始偷偷学抽烟,一个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以为这样比较像成人。孩子把会抽烟当作成熟的标志当然是非常可笑,但是,他渴望成熟,羡慕成人,这一点则不能认为是坏的需要。父母的任务是发现隐藏在后面的正确需要,指导他怎样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从积极的角度对孩子的各种需要进行评价。即使孩子提出的是正确的需要,也并不等于孩子十分理解,父母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孩子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有些需要只是当前不合时宜,长远看是正确的,例如所谓早恋问题,父母就应该肯定孩子纯洁的感情,美好的心态,同时明确指出其出现的时间是不恰当的;还有些需要完全是错误的,例如拿家里钱去大吃大喝,对此则要积极引导他勇敢抛弃错误需要,继续向前。

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反馈。所谓适当时机,是指根据孩子不同性质的行为,在不同的时候给予反馈。比如,孩子开始做家务活,向他讲了要领之后,就需要他在做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不需要父母寸步不离地去反馈;而对于孩子的危险行为,如触摸电器开关,父母则需要马上厉声制止。

第四招:尊重孩子,对自我教育的途径、方法、内容和价值进行引导。

尊重孩子并不是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而是在尊重他们成长的合理需要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加以积极的引导。

参与孩子行动方案的设计。所谓引导,并不是首先由父母主观地提出孩子应该如何被动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结合: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行动方案,由父母加以参谋;另一个是由父母提出若干适合这个年龄孩子行动的各种参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选择。例如,寒假到了,鼓励孩子自己订计划,父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补充性的建议(如孩子想读三本好书,父母推荐十本好书供他选择)。这样,孩子不但会越来越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觉得自己是主人,积极性、主动性会越来越高。

引导孩子自己悟出所做事情的意义。这种引导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对话,结合具体事件,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例如,抗震救灾中涌现出谭千秋这样舍己救人的英雄老师,也出现了范美忠这样自己先跑,缺乏道德感、责任感的人。一时间,网上、报刊上纷纷讨论“怎样看范美忠的行为”这一问题。这时,父母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也来积极思考这个问题,评论各种不同的见解,鼓励孩子提出疑问。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不要把各自的看法强加于人。即使孩子有的看法不够正确,也不必着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