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学校不大教的55门必修课
10678800000010

第10章 改变思维习惯,挖掘自己潜能

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个可笑的场景:孩子不小心从椅子上摔下来,摔痛了,哭了起来,父母为了哄他不要哭,于是一边拍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乖,不要哭,都是椅子的错。”这样,孩子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为什么很多孩子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就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错。

1929年7月,美国国庆节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些禁止燃放的鞭炮,一天下午,这个小男孩走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威力巨大的鞭炮。当小男孩随着巨响而兴致勃勃的时候,警察来了,把他带上了警车,送到了警察局。

这位警察认识小男孩和他的父亲,但是他依然严格地执行烟火禁令,要这个小男孩交14.5美元的罚金才能让他走。小男孩自然是交不起罚金了,只好叫父亲来解决。这位爸爸没有找任何人为自己的孩子说情,而是默默地替孩子交了罚金。爸爸当时没有说太多的话,但是回到家后,他跟儿子说:“这件事是你自己惹的祸,你必须对这件事负责任。所以你以后要通过打工来还我的钱。”这个小男孩后来做了许多零工,还清了欠爸爸的罚金。这位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

经过这件事,里根懂得了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伟人的重要一课。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儿子被警察局抓去了,当父母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通过找关系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区别。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藏能力的10%。很多父母以为挖掘孩子的潜能就是培养孩子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能力,其实挖掘孩子潜能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些遇事只会怪别人、从不找自己问题的孩子做事总是被动的,他们常常只能跟着别人变好或者变坏,而只有那些能够把握自己的人才能成功。所以,要想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

第一招:父母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引导孩子遇事首先要改变自己。

那些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的人,并非都有超凡的能力,而是有超凡的心态。他们能积极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而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寻找借口。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做事常常喜欢怪别人、遇事喜欢找借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长期“观察”父母遇事的态度得来的,所以父母所做的首先是改变自己的观念,以身作则。父母不能老在孩子面前“怪别人”,也不要老为自己未能实现某种目标找出无数个理由。

帮助孩子体验到通过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别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听说深山里有一位高人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请教。高人就带着年轻人向左边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后,高人说:“孩子,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边,现在在我们的右边。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高人的意思是说: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能通过改变自己,以便换一个角度改变客观环境。所以,当世界不能改变的时候,只能踏踏实实地去改变自己。

第二招: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归因,提高自我分析的能力。

如果孩子常常因为考试失败而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行,即使取得了好成绩也只认为是自己运气好,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卑或心存侥幸,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消极归因使孩子忽视了自己那巨大的、可利用的智力潜能。

归因要实事求是。学习归因一般有三个维度:内在外在维度、稳定性维度、控制性维度。例如,考试挂“红灯”归因于自己笨,这便是内在的、不稳定的、不易控制的归因;作业得100分,归因于自己的态度认真,这便是内在的、稳定的、易控制的归因。实事求是归因就是说,孩子每次考试之后,对于成功和失败不要简单归因为自己或者外界的原因,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从以上三个维度来分析原因。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分析能力。孩子们学习上的错误归因主要源于自我意识整合不良和分析能力不强。因此,父母与老师有责任帮助孩子经常进行自我分析,在实践中加强自我意识,学会正确归因,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