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10671200000040

第40章 国旗下讲话该讲些什么

大家知道,国旗下讲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讲话的内容与讲话者的态度、方法是成正比的。态度认真,方法得当,讲话的效果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反之,讲话将适得其反,毫无效果,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最近,笔者有幸外出听课,更有幸的是参加了该校的升旗仪式活动。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他们的课上得如何好,而是他们的升旗仪式的过程和领导讲话。其过程是这样的:升旗仪式由学生主持。首先仪仗队出场,在鼓乐声中,旗手护旗出场,升旗,唱国歌,介绍升旗手。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给笔者留下很好的印象,笔者暗暗称赞学生的素质不错!但是,接下来的领导讲话让笔者大跌眼镜!因为这位校长是“念”的稿子(这里只能称之为念),笔者刚刚从最近出版的一本杂志上看过,相信高年级的学生看过这篇稿子的也不在少数。试想,这样的国旗下的讲话将产生何种效果?笔者认为正面效果将小于负面效果。这使我对国旗下讲话这种仪式产生了思考,并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种形式:

(1)演讲式。讲话的人,在国旗下讲话,能够根据自己讲话的对象的身心特点,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在讲话的时候,能够声情并茂,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进耳朵,进头脑,最终不使自己的讲话流于形式。这种讲话方式是使用较广的一种,在实际的教育效果上也比较实用。

(2)交流式。这种讲话方式,笔者见过一次。当时,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次国旗下讲话,讲话者从口袋里拿出几张纸条,按照纸条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学生的提问。原来,讲话者在这次讲话之前,深入学生当中调查研究,把学生困惑或者疑难问题集中起来,然后,从中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讲话的切入点,使讲话能够与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形成亲近感,学生就会在无形之中接受了教育。

(3)朗诵式。讲话者照着准备好的稿子,从头至尾一个腔调,一种表情,一种姿势。给听者的感觉就好像讲话者在参加演讲比赛。这种朗诵式的讲话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教育效果并不好。

(4)应付式。一些讲话者,在事先没有精心准备,在讲话的时候,随便从杂志或者网络上找一篇文章读一读、念一念。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校长一样,应付的教育效果是打大折扣的。因为,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

(5)灌输式。在一些学校,国旗下讲话成了领导、老师进行展示其理论功底的舞台。他们在讲话的过程中,从一个概念到一个概念,从一套理论到一套理论,从抽象到抽象,从口号到口号,对学生进行理论的“强迫性灌输”。结果是,讲话者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下面的学生听得无精打采,从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甚至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这样的教育效果,收效是甚微的。

(6)故事式。就是讲话者,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选择一些典型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包括历史上名人的成长故事、讲话者自己的故事、讲话者身边发生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学生当中发生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故事。这种故事式的讲话方式,由于具有人性化,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将直接产生教育的效益。因而,笔者很推崇故事式的讲话方式。

(7)训导式。讲话者,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放不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势,使学生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甚至不把学生的尊严及自尊心放在眼里。讲话者用暴躁的态度、粗鲁的语言、大喊大叫的口气对学生进行训导。显然,这种教育效果在实效上是无多大效果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目前的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8)宣誓式。这种国旗下讲话的方式,是在讲话者的循循善诱下,讲话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话艺术,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去,然后,讲话者带领学生一起宣誓,通过学生的全身心的投入,并且通过高呼的方式,把积蓄在内心的情绪调动出来,从而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

(9)唱歌式。有的学校在举行升旗仪式时,领导和老师不讲通篇大论的话,而是采取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做法。他们营造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气氛,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师生共同沉浸在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氛围中,自觉地用心去抒发爱国的情怀,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了教育。

(10)对话式。这种讲话方式,是适应新课程而产生的,讲话者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在庄严的国旗下,面对全体师生,讲话者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胆识的锻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有的讲话者自己先讲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无形之中培养起学生对知识的一种批判性的科学精神。

上面,笔者对我们的国旗下讲话进行了一个总结,其中有的讲话方式我们要抛弃,有的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有的要进一步推广。最终,使我们的国旗下讲话这一比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适应新课程地改革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我们中国成功地“入世”后,我们教师要适应这一潮流,必须具备国际化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放眼世界,开拓眼界,提升境界。有的人认为,国旗下讲话是中国特色,世界上只有我们中国在这样做。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世界上,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非常认真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自然不会放弃国旗下讲话这一重要的方式了。不相信的话,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美国是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卢淳杰先生曾撰文介绍他在美国的见闻:有一天,我们到罗伯特小学参观。我惊奇地看到学生在课前有一个宣誓的仪式,所有学生在课室就地站立面向星条旗,右手抚胸宣誓,主要的内容是:“我宣誓忠实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忠实于她所代表的合众国——苍天之下一个不可分割的国家,在这里,人人享受自由和正义!从现在起我决心认真学习,学会关心,懂得分享,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1后来我发现美国的中小学都有这种宣誓仪式。在这里,笔者并无意说美国的这种宣誓仪式是最好的。只是想说明,国旗下讲话的内容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及实际状况。

升旗仪式,一般一周一次,留给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讲话机会并不是很多。笔者认为,国旗下讲话的讲话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真严肃地准备。因而,笔者建议:作为讲话者,不要念空洞内容的文章,不要讲未精心准备的话,不要说与学生生活无关的话,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发言,讲学生平凡的事,讲学生身边的事。这样做是为了制造一种舆论,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一切内容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从身边的平凡的事情中学习,而不是讲一些空洞的理论,不着边际的口号,甚至是遥不可及的事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鲜活的学生个体,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中国人。最终,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灯、精神之火!对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