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10671200000014

第14章 课堂以生为镜

我们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使我们的教育成了富有创新性和生成性的新教育。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课本转,家长围着分数转。而如今的新课改,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乐学、乐思、乐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成为了历史。但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多老师出现了疑问,就是如何评判一节课是不是好课?自己的课是新课程吗?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讨论得很热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早在盛唐时期,唐太宗就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认为,唐太宗的这个观点,在我们当今进行的新课程中,依然具有重大作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如何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如何评价自己的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的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生为镜”,通过学生这面镜子,来看看自己教育教学的成败。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时地照一照学生这面“镜子”。那么,我们该怎么“照”呢?

第一,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是否充满民主精神。这一点很重要,课堂内的民主,是确保师生平等关系的前提和基矗在过去的“师道尊严”的权威下,学生在课堂内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之中,害怕回答问题,害怕讨论问题,害怕提出自己的看法,无形之中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

笔者认为,民主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多一些幽默,多一些轻松,多一些神采飞扬,多一些争辩。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人翁地地位才能得到保障。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矗

第二,看一看自己的思维是否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过去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如何上这节课,很少或者根本不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象:如果我是学生,我能理解这课的内容吗?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而且,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即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对课本的钻研、领悟、感受和理解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就说明了,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学”,而不是如何“教”!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课堂上达不到这样,就不应该是新课程,更不是一堂好课!

第三,看一看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大家现在都已知道,创新能力对个人发展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这次课改的重要目标。因而,教师要在课堂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方式,诸如,问题的设置、作业的布置、试卷的安排、上课的方式、活动的方式等,让学生去体验,去发散性思维,去研究,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看一看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教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如今,我们则应该要求学生“两耳博闻窗外事”“聆听窗外的声音”,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早在上世纪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有一个著名的“六个解放论”,即: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获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让他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东西,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