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07

第7章 武夷京都说柳永

武夷山注定要出人物故事。

一代大词人柳永闪亮登场的时候,正值北宋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日子。柳永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宋真宗天禧至仁宗皇祐的30多年间。北宋这个年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发展,词坛出现了晏殊、柳永、张先等重要词人,正是有了他们这批大师级人物的创作,宋词才成为一代文学,进入经典,载入史册。在宋代文学史上,柳永是第一个从事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文人,他的作品在当时相当流行,且对后人影响很大,大文豪苏轼就受到过他的词风影响。柳永之前的闽籍人中,虽然在唐朝也有若干诗人,像许稷(莆田人)、周匡物(漳州人)、欧阳衮(福州人)、陈陶(南平人)等,他们的诗歌还被入选《全唐诗》;唐玄宗李隆基的梅妃江采萍(莆田人)所作“八赋”,在她那个时代也广为传颂;略早些出名的北宋诗人杨亿,还创造了“西昆体”诗歌,但以上这些文人或文学家,都没有像柳永那样既可以载入文学史册,又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柳永的出现,像一颗划破夜空的星星,璀璨明亮,熠熠闪光,光耀后代。他是古代闽籍人士中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名家之一,从北宋到清末的千年间,闽籍诗人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被称之为宋代婉约派男词人的代表。他的词还受到过毛泽东的赞赏。

我再一次登临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是在一个暮春的午后。淅淅沥沥的小雨飘落在茂密的树丛林间,高山里散乱的薄云被潮湿的水汽冲淡的无处藏匿。在这样的苍茫春愁里寻觅柳永的婉约诗意,还真是一种情调、情绪与情感上的暗合。柳永纪念馆占地面积不大,四周弥漫着雾气,房屋不但不算豪华,甚至还有些潮湿,但如果认真详尽地看了馆内所藏的珍贵文史资料,却能从中窥视柳永成为一代大词人的清晰轨迹。

柳永原名叫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也称柳七,又因中进士后做过田屯员外郎,又称柳田屯。他是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人。他的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武夷风光天下奇绝,群山叠嶂,巍峨雄峙,连绵起伏;奇峰异岩,兀然突立,骇目惊心。幽谷深深,流水碧滚;飞瀑落崖,一泻千仞;溪流九曲,随山缭绕;屐登棹游,仰瞻群秀;戏水顺行,俯弄清泚,美不胜收。武夷山的花卉树木以及飞禽走兽,都可让人美目养神,所有的景观都透散着艳秀和清丽。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大凡到过武夷山的人们,无不赞赏这里的美景。大文豪郭沫若就赞叹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生活在这样一种如诗如画的环境里,柳永身心受熏染,在其词作中来点柔美与婉约,似在情理之中。

武夷山的生活给柳永青年时代很好的创作源泉。那些苍茫的雾霭,那些汹涌的云涛以及秀丽的峰峦和陡峭的崖壁……都在他的笔下一一展现: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斑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螯。

词中“六六”指武夷山36座峰峦,“三三”指武夷山里的九曲溪。可见,武夷山的美景,成为柳永词诗歌赋创作的大素材。

柳永乡试成绩不错,便前往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考试。他的《八声甘州》是他早期的成名佳作,下阙云:“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写的是他对故乡亲人和山水的怀念。词中“妆楼颙望”的“佳人”,可能是他的妻子,也可能是他的情人。他对她的思念融入山水和行旅之中。他又在《归朝欢》一词里写道:“一望乡关云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就有点陶渊明的味道,弃功名利禄,归隐秀美的山野田园,与情人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从这里可看出,他对影响他一生的故乡的痴迷眷恋;也从中窥见他词风的凄婉愁切,幽怨清丽,可说是他形成婉约词派的前期演习。

柳永的人生算是坎坷不顺的。虽说他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然而到了东京,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几多懊恼,几多哀伤,像小虫似的爬满他的全身,强烈地刺激他的神经。还好他不是很脆弱,还能经得起各种打击。他把挫折和失败当做砥砺意志的不可或缺的过程,不断地寻找获得成功的良方。他心性高而个性强,不中进士不回乡。科举考试几年一次,他只好长期流落东京街头巷尾,仿如今日的“京漂仔”。灯红酒绿和升平歌舞以及青楼粉妓,成为他消磨时光的重要去处。“尤红殢翠。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解严妆巧笑,取次言谈成娇媚……”据说,这词是柳永混迹歌台舞榭,小巷幽坊的早期作品,专为歌妓而写,颇受歌妓喜爱。

未考中的柳永,虽沉溺歌舞楼妓,倚红偎翠,纸醉金迷,风花雪月,却把此当作了词曲创作的生活源泉。这就叫生活的跨越,诗性的变奏,灵魂的升华,可谓浴火重生,凤凰涅磐。著名的《鹤冲天》,就表明了这点: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广为流传,以致连皇帝宋仁宗都知道。其结果是柳永后来虽通过考试,临到发榜时却被宋仁宗删除名字。宋仁宗同所有的专治者一样,不允许士人学子对当朝者说“不”。他们认为,柳永在这首词中有诬陷美好的现实生活之嫌,尤其柳永狂妄自大,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发泄对朝廷不满,说柳永整天混迹“烟花巷陌”,倚红偎翠,又何言“道德”?朝廷既然不想用柳永,什么污水都可往他身上泼去。这样一来,“运气”不佳的柳永再度名落孙山。这是个人的代价,也是朝廷的损失,更是时代的悲哀!

沉重的人生打击,并没有使柳永意志消沉。他还在不断地努力。他一边写作词曲,为那些歌坊粉院服务效力,获得生活报酬,一边继续研读他的经书和诗文,温习往年科考的题目,终于于1034年考中进士,实现了他生存的那个时代士子梦寐以求的理想愿望。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岘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花榭。运神功,丹青无价。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圆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陌,相将游冶。聚香尘,宝鞍骄马。

这首《柳初新》,抒发的就是柳永登科进士后插花走马的荣耀情景。在“绿娇红姹”的春风得意中,词人心情异常开朗,有“羽迁鳞化”的感慨;而“宝鞍骄马”一句,更让词人产生多年受压,几经磨难后而得翻身的扬眉吐气之感。柳永进士后旋即被授予睦州(浙江建德)团练使推官而入仕了。他到任后精神抖擞,勤于职守,办事干练,颇有绩效,深得知州吕蔚的赏识。因而到官才一个多月,吕蔚就向朝廷破格举荐。但未能得到朝廷破格提拔,可见柳永仕途坎坷。此后多年他虽官声不错却也未能得到升迁。改任过盐监,掌管盐税、场务及征输等事,官级一直不是很大。他也曾试图改迁为京官,并为此进行了活动。他的“活动”方式奇特,既不送钱送物,也不找上层关系托人说项,他发挥自己的辞赋才能,为帝王写词歌功颂德,指望得到皇帝赏识。可结果恰恰事与愿违。昏庸的宋仁宗不但不赏识他的伟大才华,还责怪他所献之词,触犯忌讳,视之为不吉利,并为此大为光火,下令“吏部不放改官”。官运不佳的柳永,又一次倒霉在京官升迁愿望的幻灭。他不服气,脾气上来也就有些激动,认为自己无论资历还是才能都应当改任京官,于是专门跑到京城,并求助于宰相晏殊。谁料晏殊不仅没有帮他,反倒斥责他曾写过俚俗之词,混在歌妓堆里弄些低俗歪邪的靡靡之音。按说,柳永是同晏殊齐名的大词人,晏殊应该惺惺相惜,同情运气不佳的倒霉蛋柳永。谁知道是同行相嫉妒,还是怕柳永的词诗声名超过他,结局仍是改任京官失败。后来,几经磨砺,柳永才做到屯田员外郎,工部下面的一个官,属从六品。那时,他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

柳永所处的时代,歌舞音律十分发达,慢词相当流行。“节奏以韵拍区分,短者为令,稍长者为引近,愈长则为慢词矣。”近代专家都以为慢词属音律中的长调。柳永以前的词坛就已有少量慢词,如流行在唐末的敦煌曲子词《凤归云》、《倾怀乐》等都在百字左右。柳永的贡献在于大面积地发展了慢词。柳永之前,慢词虽有,却不引人注目,知之者少,研究者几无。柳永创作大量慢词后,慢词这种艺术形式才引起文人关注和社会重视,以致不少文人认为“慢词”这一艺术品种乃柳永所创。清人宋翔凤就说过:“余谓慢词当始嗜卿”。可见,慢词几乎就是柳永的代名词。

四川省文学研究员谢桃坊曾经写过《柳永》的评传。他认为柳永是有创造性的。他说:“柳永与教坊乐工和民间歌妓很熟悉,而且他自己也精通音乐。教坊乐工得到新的乐词,便请柳永谱写新词。这些新词许多就在歌楼酒肆或瓦市中演唱流传。柳永慢词词调的主要来源就是这种民间新声,例如《黄莺儿》、《昼夜乐》、《望海潮》、《竹马子》、《锦堂春》、《如鱼水》、《雪梅香》……都属于当时流行的慢曲子。用唐代教坊词调经过改制,是柳永慢词词调的第二个来源。如《抛毬乐》、《夜半乐》、《隔帘听》、《二郎神》、《风归云》……都见于唐代教坊曲名。然而它们已不同于原来的音乐了。宫调,句读并非旧曲。显然经过改制了的。晚唐五代以来流行小令,柳永也将它们增衍为慢词。原是单调的增之为双调或三叠,原是双调的便增加其节拍与句数……”从谢桃坊的这段话里,我们能够明白,柳永以前人们对“慢词”这一艺术形式不熟,是因为它不具影响力。柳永吸纳前人的艺术精华,对此进行强力改造,这才慢慢流行开来。

如果仅仅将慢词句式写长,并无了不起。柳永的创造性贡献在于寻找到慢词的艺术创作规律,其词创作更加宽广地表现社会生活,反映现实民生,凸显时代性和民众性,将艺术这种东西根植于人的性情或情感之中,透过通俗化的语言更加深厚地挖掘出词的思想内涵和文学底蕴,遣词造句讲究音律和节奏,使得演唱者在唱、读之后更加韵味无穷。

柳永的词在社会生活中广泛流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古今评论家都认为,柳词的语言丰富多彩,特别吸取民间艺术养料,词句饱满,颇具艺术张力;与前人的词相比,柳词更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语言特色,不矫揉造作,也不引经用典,通俗畅晓而又寓意深刻,在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宋朝名词人中独创自己的别样风格。柳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多样而奇特。北宋李之仪谈论柳词时认为有“铺叙展衍”的特点,他对前人之“赋”的艺术手法进行继承和发展,在其词中多用比、兴,于言语中明述事件而暗含隐喻;于平常铺叙中切入婉约哀怜之情调;于状写人物模态声色中见出情感和神韵。

柳词不论在宋代还是以后的元明清,以至今日,都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声望。从歌台舞榭和灯红酒绿的浸泡中走出来的柳永,其词不仅为当时的当红歌妓舞星追捧,也深受底层平民百姓的喜爱。李清照就给柳词很高的正面评价,她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肯定了柳永的贡献与影响。又有人将柳永同秦少游作比较,说道:“南宋词近耆卿者多,近少游者少,少游疏而耆卿密也。”

足可见,柳词的影响力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