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06

第6章 杨亿始创西昆体

走进浦城,我看到远山的墨绿被汽车的前行而改写成黛蓝;又在走近时看见青绿,满眼流泻的苍翠让人心怡!清纯的山村妹子和清澈见底的山泉让我感到一阵阵清新扑面。但是,我未能见到先贤杨亿的踪迹。历史常常像一片厚重的迷雾,将一些生动鲜活的人和事包裹尘封。北宋文学家杨亿(974~1020年)就是一例。他曾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沉睡多年。在唐宋诗人中,杨亿虽说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却是颇有成就的“西昆体”诗歌的始创作家。他是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杨亿自幼聪颖,勤恳好学。10岁能赋诗词,11岁那年在东京城即兴赋诗《喜朝京阙》:

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

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

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

皇帝宋太宗读此诗后非常惊讶,也甚为赏识,便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赐进士及第;宋真宗时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杨亿善于对对子。据说,丞相寇准有一次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下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谁能对出。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不假思索就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个对子对得好。

历史书上说杨亿为官作文“知制诰,文格雄健,才思敏捷”;为人做事则“重交游,性耿介,尚气节”。(《宋史杨亿传》)他正直清廉,风骨铮铮,不愿苟且自辱;其身份虽为文学侍从之臣,但为人立志甚高,自谓“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复谁知”。(《武夷新集》卷4)在政治上,他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当时契丹军进攻北宋边境,寇准和杨亿都主张皇帝亲征澶州(今河南清丰西),因而有了后来的宋辽“澶渊之盟”,解了兵围,皇上和百姓都有平安日子可过。这时另一大臣王钦若,使用小人手段,到皇帝那儿打小报告,说皇帝您到前方亲征,寇准和杨亿却在后方花天酒地,两人一道狂饮豪赌。皇帝说,赌酒有啥了不起?王钦若说,皇上,寇准和杨亿赌酒是表层的,他们拿您的命与契丹军一赌,那才是深层的啊!宋真宗这一听吓坏了,从此对寇准和杨亿冷淡。杨亿是个耿直之士,宋真宗不重视他,他有意见照样提。他看到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迷信活动,不但极力反对,还上疏提出批评意见,搞得宋真宗很不舒服。本来,宋真宗是很看重杨亿的。司马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0记载,真宗欲由杨亿草制册封刘皇后,使丁谓传旨。杨亿竟然“不识相”,拒绝为皇帝拟诏。丁谓云:“大年勉为此,不忧不富贵。”杨亿答曰:“如此富贵,亦非所愿也。”王钦若、丁谓、陈彭年等当朝大臣,邀宠圣上,杨亿不愿同流合污,又侧于其间,故遭到排挤,生存处境十分艰危。《东山谈苑》记载:“杨亿在翰苑日,有新幸近臣欲扳入其党。因问语亿云:‘君子知微知章,知柔知刚。’亿正色厉声答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可见,杨亿与馆阁中王钦若、丁谓、陈彭年等善于趋附、人格卑下的仕臣是相异的,他受到这些小人的排挤和谗毁也是可想而知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称其“性特刚劲寡合”;苏轼在《议学校贡举状》中说他是个“忠清鲠良之士”。显然,杨亿并非谀君阿世之徒,故而后人称其为杨文公。

中国古代历史上,既做官又诗词的“官员诗人”并不算少。唐代的白居易、韩愈等均是;宋代如杨亿这样的“官员诗人”更多。值得一说的是:杨亿做官是尽心尽力的。他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他曾参与修《太宗实录》,共80卷,而杨亿独自编写出56卷。书成之后,他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宋史》上说:宋真宗称誉杨亿才长于史学,“召还,拜左司谏、知制诰,赐金紫。”杨亿做公务员尽心尽力的另一表现是,他爱国爱朝廷,坚决支持寇准等主战派,反对投降!咸平中,西鄙(西部地区统称)未宁,皇帝诏近臣讨论灵州(今属广西)弃守之事。杨亿上疏皇帝要守土有责,并列举汉武帝重用卫青击败匈奴建筑朔方之郡为例。他的爱国之举受到他人赞赏。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撰文《杨文公书玉溪生诗》说:“公文章擅天下……唯其清忠大节,凛凛弗渝,不义富贵,视犹涕唾,此所以屹然为世之郭郭也软?”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杨文公论》中说:“盖宋初词臣,前之如王学士元之(禹),同时如刘学士子仪(绮),皆以风节自见,而文公尤为铮铮。”可见,爱国是一个“诗人大臣”最高尚的人格,应当受到后人的褒扬!

杨亿行走在江南的严冬里,他看见风雪肃杀中有翠梅吐芳飘艳。他在成名的作品《少年游》中这样写道: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此词虽为咏梅之作,作者却未在词中写到一个“梅”字,不可谓不高明!他从“水昏云淡”、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清玉洁”之形态,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在梅的“芳艳”之描绘中,聊表对故人的思念;还在风雨摧残的物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作者把氛围的烘托写得十分浓郁,借景物言感慨,状景色抒真情,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绘声绘色、空濛柔美的意境。尾句“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尽意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调,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在苍茫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词人则是在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全词借物言情,写景生色,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读后回味无穷。

杨亿在史馆修书时,曾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他将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记载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传说为皇帝藏书之处。杨亿取其中“昆西”之意,故将他和钱惟演、刘筠等创作的诗词命名为“西昆体”。集内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辞藻,讲究声律,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他们或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如《始皇》、《汉武》、《宣曲》等;或同吟男女爱情,如《代意》、《无题》等;或咏官僚生活如《夜宴》、《直夜》等;更多的是咏物如《梨》、《泪》、《柳絮》等等。现今人们对西昆体诗词知之甚微。西昆体是以杨亿为代表的,包括钱惟演、刘筠在内的一批北宋诗人对风靡此前半个世纪的白体(白居易诗歌体的简称)诗词流于庸俗化、鄙俗化的一种反叛与改正而形成的新体诗词。它的特征是讲求雕饰,多用典故,文字优美,意境深邃。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的意思,便巧得来不觉”。(《朱子语类》卷139)如《因人话建溪旧居》:“听话吾庐忆翠微,石层悬瀑溅岩扉。风和林籁披襟久,月射溪光击浪归。露畹荒凉迷草带,雨墙阴湿长苔衣。终年已结南枝恋,更羡高鸿避弋飞。”这诗正与朱熹的评价相符合。西昆体诗词虽然没有能够达到唐宋诗词巔峰之作的最高艺术成就,但毕竟新创了一种词体,相对于平直浅陋的五代诗风而言,它那善于修饰、工于铺排,巧干用典、精于语音,深于意境的诗风毕竟意味着艺术上的进步。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一扫阴霾,令人耳目一新。

杨亿的西昆体诗词作品曾经受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较大影响。他的《始皇》、《汉武》等作品就有李商隐咏唱史诗的点滴遗痕。有学者认为:杨亿学习李商隐诗的得益之处是对仗工稳、用意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章本特征。如《南朝》一诗:

五鼓端门漏滴稀,夜签声断翠华飞。

繁星晓埭闻鸡度,细雨春场射雉归。

步试金莲波溅袜,歌翻玉树涕沾衣。

龙盘王气终三百,犹得澄澜对敞扉。

此诗将南朝的典故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工稳妥帖,炼造无痕。额、颈二联对仗精工,辞采华美。全诗音节铿锵,用意深密,艺术上很接近李商隐的同类诗歌。

其实与杨亿同时代的钱惟演和刘筠等人,也都受到李商隐影响。这可从《西昆酬唱集》中的诗词作品中看出。如杨亿的《无题》诗:“巫阳也梦隔千峰,辟恶香销翠被浓。桂魄渐亏愁晓月,蕉心不展怨春风。谣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漫托弦传无恨意,云鬟日夕似飞蓬。”便有效仿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之笔法。

杨亿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他由于反对宋真宗搞劳民伤财的祀神求仙活动,被排挤出朝廷,因而他的仕宦生涯有相当长时间不在馆阁之中度过,他曾多次出任地方官,接触过较为广阔的民间生活,对底层社会比较了解,写出了不少“干预生活”的作品。如五言诗《狱多重囚》:

铁锁锒铛众,金科伏念频。

绝闻空狱奏,深愧片言人。

清颍黄公接,甘棠郡伯邻。

怀贤不能继,多辟岂由民?

这首诗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压榨人民造成“狱多重囚”的社会现象,指出了造成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根源在于各级官员的治理出现差错。诗中引用《汉书·循史传》中黄霸少学律令,喜诲诱后进,成年后执法公正,以及汉宣帝时任颍川太守8年时外宽内明、狱无重囚的故事来勉励告诫世人,宽刑薄赋才能赢得民意。其他诗词如《民牛多疫死》描写民怨,《书怀寄刘五》直抒胸臆,都迥异于《西昆酬唱集》的主题。

杨亿生平诗词作品很多,留传至今的尚有《武夷新集》20卷。杨亿在《西昆酬唱集》的序中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在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磋”。杨亿诗词主要有4类题材:一是借古喻今的怀古咏史诗作,如《始皇》、《宜曲》、《汉武》、《南朝》、《明皇》等皆属此类;二是描摹物态的咏物诗作,如《鹤》、《梨》、《柳絮》、《萤》、《泪》等;三是描写现实生活内容的闲适诗作,如《直夜》、《夜宴》、《别墅》等;四是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诗作,如五言诗《山寺》:

层峦连近郭,占胜有招提。

宿雾昏金象,飞泉溅石梯。

钟声空谷答,塔影乱云齐。

千骑时来此,寻幽独杖藜。

山寺在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城南郊。相传东晋重臣王导的曾孙王朗常登临其地,故又名朗山。南唐中主保大年间在山上创建资庆寺,宋代改名为山寺。此诗境界幽婉,形象生动,得到很多文人的肯定。

杨亿诗歌的艺术技巧是娴熟的,风格也是多样的。《四库全书总目》卷162称《武夷新集》提要云:“时际升平,舂容典瞻,无唐末衰飒之气。”清人刘熙载也说:“杨大年(即杨亿)、刘子仪(即刘筠)学李商隐为西昆体,格不最高,五代以来未能有其安雅。”尽管杨亿在宋代算不上最高级别的大诗人,也缺乏李商隐诗歌那种精巧与华丽,但他的诗歌干预生活表现生活所透散出的悲情真意却难能可贵;他的创作与探索为后来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与借鉴,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传承与铺垫。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北宋初期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以李商隐为楷模的诗歌风尚主宰了宋初整个诗坛。相对而言,以学习白居易为主旨的白体(代表人物王禹),以学习贾岛、姚合为主旨的晚唐体(代表人物林逋),则是两个松散的诗人群体,其影响力远不及西昆体。西昆体诗虽孕育于宋初馆阁唱和之中,但不能说完全是贵族文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代表人物杨亿风骨清亮,具有独立于皇权外的人格意识,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孤高独傲的气质人品。有评论家认为:西昆体与白体,不仅对立,而且相互渗透、并行发展,故它实际上是白体、义山体、唐彦谦体混合的产物,一方面重视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符合宋代文化的内转趋势,另一方面使白诗和晚唐诗的讽谕精神在馆阁唱和这一特定创作场景中得到了传承;杨亿咏史诗的讽喻之意,以及他的咏物、咏怀诗中的个人感怀,可称之为一种独特的盛世哀言悲音。可以说,以杨亿为首的西昆体诗词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描摹”和延续,它也为后来的“宋调”风行和“宋词”崛起作出了一定贡献。

走出浦城,我依旧沉浸在青山绿水的痴迷中。所不同的是,我在山城读到的杨亿笔下的类似《山寺》的诗作,同我走过的闽北清新艳美的景色几乎叠影在一块,已难分清哪是诗作哪是山景。我想,这就是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