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08

第8章 默娘默读

母亲伟大,那是因为母亲养育了众多儿女。然而有一位女人并未养育过儿女,却比任何母亲更崇高伟大。这个女人便是妈祖,俗名默娘,世上母亲之祖,人间圣母!

母亲伟大,那是因为她给予包括亲人在内的所有儿女伟大的爱,将母性特有的柔情温情亲情赐予他人。然而有一位女人并未给亲属子女赐予爱抚,却把大爱留给了辽阔的海疆与绵延不绝的人世,赐予了那一艘艘被抛向浪峰波谷的船和一片片被狂风吹打的帆。这个女人还是妈祖,天界圣母!

如果说也是福建人的冰心,是用“爱在左,同情在右”和“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名句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座右铭,那么比她早出生900多年的默娘,却是用她的行为语言将大爱点亮几十代人的心灵。可以预测,这两位古今激情相撞的福建女性,将用爱的语言和行为永久地滋润后人。

默娘虽少言寡语,不懂摇滚,更不狂叫疯嚎,却将扶危济困、惩恶扬善化作言语真情。她的信众比任何明星的“粉丝”都多何止百倍,并且永世不断。

古典美属于观音。她固有的模式化的造型从属宗教。教徒们无法注入现代审美元素而使之具象于现代之美。古典美也属于默娘。默娘灵动的明眸,那似笑默笑的颜容,以及靓丽身影,清新装饰,轻盈步态,贤淑举止,静若处子的神形,都是中国人古典审美固有的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同于观音的是,现代美也属于默娘。我在网上曾见过现代人绘制的默娘画像,还在默娘母亲的故乡见过虽着古代衣装却具现代神情的默娘画像以及现代人扮演的默娘之舞台戏剧,那种妩媚、娇美、清纯、俏丽,极富青春激情的苗条身材,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古今几多美女,缺乏智慧;几多才女,却无美貌。故而古今书上都说,“才女无容颜”。

默娘不同。她虽称不上才女,也不曾做过文学女青年,自然也就无法成为“美女作家”,没有留下锦绣文章或诗词歌赋。但默娘绝对聪颖智慧。十几岁的少女默娘,就掌握高超医术,她能采集山间乡道的各类草药,为乡民祛病除灾。成为靓丽的女青年后,她能用智谋战胜海上邪魔。她精通海讯,知晓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熟悉海域内明岩暗礁的方位,对潮汐的涨落,海上舰船的行驶航道,尤其是台风的形成和走向,十分熟稔。这样,她就能为海上航行的船只发出避风、绕礁的信号。她救危扶困的事迹被后人心口相传,至今不绝。

美,加上智慧和善良——默娘为她从属的那个姐妹团队真正画上了一个女性完满的圆圈。

人具有多面性,这才是鲜活的人。

默娘有美,有善良,有胆识,还有智慧,但默娘也有缺憾。她没有恋爱,或者她曾经有过恋爱,却在很短的瞬间熄灭。我们至今没有读到过关于默娘结婚生子的任何文献资料。她曾向她的父母说过,她要把所有的爱奉献给大海和海上航行的人们。这样,她决意不嫁。这样的理念放到今天的女青年身上,毫不稀奇。可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在那个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却不能不说是个叛逆行为。孔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默娘把孔老夫子的伟大教导抛掷九霄云外。在“爱”与“孝”面前,默娘可能感到了两难。她选择了爱,离去了孝,没有为她的家族传续后代。我们从她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得知,她的父母前面生了几个女儿,父母想要儿子,生下默娘后还是女儿。但默娘聪慧,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古代社会有招婿入赘(倒插门)一说。依默娘的美丽、贤淑和能干,不愁找不到一个入赘的男生。然而没有。我不敢说默娘是她那个时代的一个“异数”,或者用现代人的语言表述叫“另类”,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她被封建时代包裹着,却像破茧而出的蚕,用她虽文秀却顽强的生命力冲出那张时代的网,成为一个让后人可以反复琢磨与品咂的耐看耐读的女性。

这,或可视之为默娘的个性所在。

虽然,默读默娘让我这个后人荡漾起情感漪涟。但我依然平静清醒。当我们考量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不走进她生活的那个社会,撩去时代蒙上的人文面纱,拂去历史积淀的尘埃,这样才能真正实行古今对话。

默娘被封建时代紧紧包裹着,这一点无须争辩。她生在大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成熟的年代。可大宋虽冠之以“大”,却没有大唐的雄风。异族的铁蹄一再将宋朝的土地踏平。默娘虽生活在偏安一隅的福建莆田,以她的聪慧,不可能闻不到源自北边的烽火硝烟气息。更令默娘沮丧和郁闷的恐怕还在于:瘦弱的宋朝官吏,外战外行,丢失国土,却在统御百姓方面天性聪明,内战内行,招数多多。封建成熟期的宋朝,欺压盘剥百姓似乎也完全成熟。作为底层民女,默娘一定是感受到社会的腐败和民生的凋敝,她可能可以用她的智慧护佑扶助海上航行的人们,却无力于挽救一个社会的全面衰败堕落。她不是现代人所言表的“愤青”,她没有留下痛斥封建时代的任何檄文。但是她体验到社会的不净和官场的龌龊。作为一个心灵上绝难容忍丑恶现象的纯情女子,她萌生了离开这个肮脏世俗社会的念想——这个念想的萌生本身就是一个叛逆。于是她选择了升天。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时年28岁的默娘,于重阳节告别家人,静默地登临湄峰最高处,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据传,现在湄洲妈祖祖庙后的摩崖“升天古迹”处,就是当年默娘“飞天”的地方。

一个民间女子的“升天”,看似平常,却让我这个后人看到了她对她生活的那个封建时代的鄙视与不屑。

一个人去反抗或绝命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这不但需要勇气,并且需要见识。我翻遍中国古代妇女历史,只读到记载女性羽化升天的唯一一次果敢选择,那就是默娘!

默娘成为母性十足的妈祖,又成为“海上女神”之后,她的伟大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

当祭祀成为一种庆典的行为方式,当膜拜流行为一种民俗文化,我于是敏悟到:像黄帝、孔子、妈祖这类人物便从古典书籍中重新复活而坚定昂扬地走入民众心中。我从焚香献花、祈祷跪拜、念诵祈文的固定化格式中,看见了民众成为信众的圆融嬗变。我看见万民沉浸在一种热烈喜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闹腾中,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或肃穆。信众沐浴着各式各样的庄严礼仪,在获取欢愉的时候还获得精神洗礼,他们像是被腾空缭绕的弥漫香火蒸洗浸泡过一般,很快在灵魂深处得到明亮的净化。妈祖应当是欣慰的,她做了救苦救难的大好事,获得民众如此心悦诚服的顶礼膜拜,当是一件快乐之事。这表明,善良的福建人把“善报”当成了一种表达心情和愿望的良好方式,在这种欢快的方式中,神、民在共同“愉悦”后又共同达成了一种精神同构!

文化是魂,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将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扭结在一起,永久不散。文化是桥,它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们引领到一个可以同声放歌的舞台。但是台上如果缺少一个主宰,那么这个舞台就会失去灵魂。妈祖的作用就在于:她是舞台的灵魂。妈祖的旗帜一经在世界各地的汪洋大海上招展飘扬,通过文化民俗的“桥”,所有信众就可以在同一个舞台放声高歌,翩翩起舞,大显身手。不相识的人们就由相识发展到相熟,再发展到相亲相爱,于是妈祖这时候也成了“桥”——心灵沟通的桥,彼此通往心灵深处的桥。从这个意义上讲,妈祖也嬗变成为一种文化,她的力量无边无际。

有文化,就会有经济。

妈祖文化、妈祖民俗、妈祖信仰……在许多年前就已圈成了一个有链接关系的“经济文化圈”,它的成员有旅游业、商贸业、旅馆业、歌舞业、物流业、庙宇业,以及时下正在兴起的出版业和影视业。其附加值,更不可低估。政府官员也被纷纷卷入,政府的组织和提升,使得妈祖文化活动更加声势浩大。

民俗,是一种最有底蕴的文化。它的厚重在于,不仅民众因祭祀信仰需求而将妈祖等一类凡人造成为神明,还因为它在热烈活动中传扬了“善”的思想理念和各种规范化的礼仪,故而成为可以让你不断咀嚼回味的愉悦心情的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