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贤神韵
10669800000002

第2章 平乱名将贺齐

翻开浩如烟海的历史书卷,你会在读到一场场无休无止的民变、兵祸、匪患、战乱的同时,也阅知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杀伐英雄。是战争和打杀让豪杰与霸主在硝烟烽火中雄起。这些英雄故事又作为一种文化与精神由硝烟烽火浸染在一代代民众身上,由他们作为载体持续传承给后人。唯一让后人悲凉的是无数平民在战争杀伐中成为孤魂野鬼。后人传承英雄,后人又体验悲凉,难道说这就是所谓文学中的审美?我很难置信。

当我在福建历史文化名人的故纸堆行走时,我看见了不能不让我佩服的征战英雄贺齐。他是魏吴蜀鼎立的三国时代能征善战的吴国将军,跟福建的关系极大。是他带兵进入闽地,平定了东冶(今福州)的地方叛乱;又是他带兵进军闽北,消除了南平、建安(今建瓯、建阳一带)的骚乱;还是他奏请朝廷批准,在建安设置了闽地第一个都尉府。时人称贺齐为“平乱名将”。

尽管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没有讲到贺齐,但并不等于贺齐在三国时代不威武显赫。在笔者看来,历史小说总以帝王为中心展开故事,设计人物情节,尤其《三国演义》多写宫廷阴谋和帝王将相的失误或败绩,并以此结构故事刻画人物。贺齐恰恰是一个几无败绩的“常胜将军”,他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没有一次影响到东吴政权和帝王霸业的危机,故而小说家未写他,也属正常。

吴越有悲凉,吴越更有豪气。贺齐就是在裹挟着悲凉和豪气的文化语境中诞生于东吴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他跟闽越王无诸是同乡。贺齐的特点是:哪里出现疑难杂症或突发事件,他就被吴王孙策派往哪里解决。他年轻时为郡吏,当过郯县县长。县吏有个叫斯从的人轻薄放荡,为非作歹,在地方上组成了一股黑恶势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贺齐看不惯,欲惩治,传来斯从。县主簿劝他说,斯从是郯县豪门大族,山越人都附从他,贺县令如果今天惩治了他,明天贼寇就会来进犯县衙。贺齐听了这番话,大怒,他说他是个不信邪的人,当即拔剑斩了斯从。这一下郯县上下像炸开了锅似的传言纷纷扬扬。斯从的族人党羽纠集千余人举兵进攻县城。贺齐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他早料到斯从的族人党羽及其黑势力会来报复,事前已做好准备。他的应对方略是:主动组织县里地方武装并率领官吏百姓共同迎击叛乱者。主要做法是诱敌入城。他组织部分人马作为第一梯队,先行阻挡叛乱者,战法是边打边退,故意往城门退却,引敌犯城,然后在城门边埋下伏兵。他告诉士兵:这种战法在军事上叫伏击战。兵士们领会了贺齐的军事意图后马上做好一切准备。斯从的族人党羽不知有诈,直通通地往城里发起凶猛进击,没料想正好落入贺齐布好的“口袋阵”。于是贺齐的伏击军利用有利地形全面反击,第一波是箭射,第二波是剑击刀砍,最后是飞马追击。叛乱者被杀得落荒而逃,贺齐的官军大获全胜。一股地方黑恶势力就这样被铲除,贺齐一时威震山越。

你不能不承认,人的智慧与悟性是有高下之分的。贺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属于政治智慧和军事悟性较高的强者。他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军事学院学习训练,但他善于把握形势了解战情,善用计谋韬略,熟悉用兵典法。这样,他就能站在他那个时代的军事制高点上运筹帷幄。

不久,邻县太末、丰浦两地百姓造反,县令们无力抗击,赶忙奏报朝廷。吴王孙策想到贺齐,于是派其前去任太末县县长,组织平乱。贺齐首先分析了民众造反的原因:一是当地百姓被盘剥太多,官员贪腐,不管百姓死活;二是当地久有盗贼,这些人利用了民愤,有意识地私下组织并挑头带领民众造反。贺齐弄清了这些情况后,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是:第一,做说服教育和化解工作,派人找到起事乡村的头人族长,讲清道理,说服他们与盗匪划清界限。第二,最重要的,就是擒贼擒王。贺齐组织重兵围剿挑头的贼匪,下死命令将为首恶徒斩杀,使之群龙无首。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组织供应粮食扶持良民,保障良民度过饥荒。只花了一个月时间,贺齐就将骚乱全部平定,得到吴王孙策的嘉奖。贺齐本人的名声也在吴国打响。

贺齐首次入闽是在建安元年(196年)。

闽地山清水秀,花红柳绿,经济繁荣,资源丰盈。正因为如此,一些执政者以为有实力,喜欢与更高执政者对抗。当时有个叫王朗的人带兵谋反,被孙策举兵打败后逃奔东冶(今福州)。东冶当时属于吴国的辖区。侯官(福州)长商升起兵响应,他襄助王朗共同发兵反叛吴王。孙策先派永宁县县长韩晏兼任南部都尉,带兵讨伐商升,却被商升率领的军队击败。于是孙策改派贺齐替代韩晏兼任南部都尉,带兵入闽讨伐商升。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人前来请求订立盟约。贺齐为避免战争殃及百姓,便同意订约。贺齐开出的条件是商升必须解除地方武装。商升于是送上印绶,走出府邸欲请求投降。叛军首领张雅和詹强等人不愿投降,反而联手杀死商升。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叛军人多而贺齐兵少。贺齐这回采取的应对战法,首先还是摸清敌情。他从调查中发现,叛军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张雅和詹强既有合作也有猜疑;张雅和握有重兵的女婿何雄不和,他们为争夺地盘而水火不容。贺齐认为这次的谋略就是采用离间计策。于是派人乘机离间张雅和何雄两人,又设计使张、詹内部互相猜忌对立,各自拥兵图谋对方。张雅与何雄果然中计,他们相互火拼。贺齐见战机来了,马上组织部队对敌各个击破,先把何雄的主力打败,然后一鼓作气,再把张雅的部队歼灭,获得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詹强党羽看到这样的场面非常震慑恐惧,他本来就没什么部队,为活命便率众出来投降。于是,又一场叛乱被贺齐平定。

那是个天下不太平安的时代。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继位。刚被平定的侯官烽火硝烟刚刚散去,建安(今福建建瓯、建阳一带)、汉兴(今福建浦城)和南平(今福建南平)又发生骚乱。这些地方的县令不服孙权统治,要求脱离吴国而自立自治。孙权得报后首先想到的又是贺齐。于是贺齐于建安八年(203年)再次受命领兵入闽。

闽地山高路险,群峰连绵,弯曲山道又多布满荆棘,且瘴气袭人。在行进的路上,贺齐就先派侦察兵南下察看地形,为的是少走弯路。接着,贺齐又派人打入叛军内部。内线情报人员报告他说,贼寇首领洪明、洪进善于山地战,且布防严密,从山边到山顶有多层纵深防守,北、西、南形成铁三角防守圈,但叛军不善于大兵团平地作战。贺齐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思路。他先派小股部队向敌佯攻,边打边退,引诱叛军下山,然后在山下埋伏大部队进行伏击。建安、南平的贼寇洪明、洪进等率一万多兵马出战。他们从来就没有跟正规部队交过手,也不懂战场谋略,很快中计而被贺齐的军队伏击,伤亡惨重。贺齐又指挥部属要擒贼擒王,先下手将叛军首领洪明斩杀。其余叛军见贺齐的部队太能打仗,又见群龙无首,便纷纷投降。平定建安和南平的这一年(建安八年,203年),贺齐请得东吴政权批准,在建安设置了都尉府。据说,这是闽地在三国时代建立的第一个州府地方政治军事衙门。贺齐被孙权任命为“会稽郡南部建安都尉”,成为闽地一名出色的地方官。

贺齐在闽地从事政治军事的时间不短,颇有政声。《福建历史文化名人辞典》将贺齐列为外省籍八闽第一人,可见贺齐在福建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在政治方面,他的贡献是规范地方行政区划,在重要地区建立政治军事并重的权力机构,给县级地方官员传教灌输治理条款和实施办法。他以他自己做过县长的经历,传授治民先治吏的谋略,一时政风见佳,百姓生活安稳。在他治下,再未出现地方叛乱。在军事方面,贺齐治军甚严,对有过失的军官兵士,不管是谁,一律严厉处罚,毫不手软。他生性刚烈,说一不二,哪怕某一仗没有太大胜利把握,只要他说了打,就必打无疑,绝不妥协动摇。他善于依据不同的地形地物打不同的战,故而屡屡得胜,几无败迹。他最大的优点是喜爱先进兵器,认为只有用先进兵器武装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打胜仗。政敌诽谤他,民间议论他,他听而笑之,不当回事。孙权向他下命令平叛或阻击曹军进攻,他要的军费往往比别的将领多,孙权心痛,劝他少要些,他不干,要求拿到足够的军费和装备精良的武器后才出兵。在经济建设方面,贺齐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鼓励百姓种植水稻,为此引领闽地百姓于每年冬季开挖水渠,兴修河道,或开垦荒地,做到耕者有其田。他注重农商业和手工业的赋税征收,为的是补充军队给养。

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升为“威武中郎将”。那时孙权对贺齐更加重视和重用,常派他带兵四处平叛,如平定江西上饶之乱、鄱阳湖之乱等,几乎到了离不开贺齐的地步。贺齐也不负王恩,多次在戡乱中建立奇功,同时还领军阻击前来进击的曹军,使得东吴孙权政权得以保持稳定。后来,他升任“后将军”,兼任徐州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境内丹阳郡之黟县(今安徽黟县东)、歙县(今安徽歙县)不断发生地方豪强和军事武装反吴暴乱事件。当时孙权主力正包围合肥。为稳定境内局势,孙权便派贺齐率领军队前往镇压。此时叛军首领金奇正率领叛军驻扎在安勒山;另一头领毛甘率万户屯守马聊山;还有黟县头领陈仆、祖山等率领两万叛军驻扎在南部的林历山。此役史称“林历山之战”。林历山四面悬崖绝壁,高数十丈,山路狭小,险境纵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叛军居高临下,贺军难以仰攻。战争打得十分残酷,叛军不太奇险的地方被贺军攻破,但贺军伤亡不小。陈仆和祖山的两万人马凭险扼守,临高下石,伴以乱箭,贺齐官兵久攻不下。但贺齐毕竟是久经疆场的老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第一招还是深入了解,察看地形,摸清敌人底细。他借着夜色绕敌背部勘察敌情,弄清敌军准确位置。第二招,采取久围不打、断其后路的谋略,将叛军苦困在山上。第三招,采取伏击援兵的办法,割断山上山下的军事、兵员、情报、信息和给养补充等一系列联系,迫使山上叛军作困兽斗。第四招,在此前基础上派员做策反和离间,以及分化瓦解工作,迫使叛军内部瓦解、意志涣散。第五招,采用军事解决战斗的原则不变,但主要是夜战方式。他们抓住叛军战斗力严重下挫的战机,选择叛军不备的隐蔽栈道,精选轻捷、勇猛之士兵,乘着夜色,以铁戈穿石为梯潜爬上山,再用麻绳以援下,连续让兵勇士卒攀登而上,直接插入敌背,乘敌无备而偷袭。一时间杀声震天,山摇地动。叛军被打得惊慌失措,没抵抗几下就放弃扼守的天险要地,落荒而逃。贺齐大军随即登上山顶收复敌寨,就这样一举歼灭了盘踞在林历山中的陈仆、祖山叛军,斩首7000级。由于叛军主力被歼灭,加上此前做了分化瓦解和策反工作,见大势已去的歙县金奇和毛甘便被迫率军投降。贺军大获全胜,平定了整个黟歙地区。贺齐这一次的出奇制胜,被视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山地攻坚战的重要战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吴郡余杭人郎稚率领军队反叛,又是贺齐率军征讨。贺齐这回采用的是大兵压境的战法,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绝对优势的兵力,很快将叛军消灭。又过了两年,即213年,豫章(今江西南昌)彭材、李玉等起兵作乱,达万余人。孙权再派贺齐领军征讨。贺齐认真研究叛军的情况后,决定采取早先用过的离间和分化瓦解之策略,派人打入叛军内部作卧底,策反与彭材有矛盾的头目,离间与李玉有过节的将领。然后在发兵作战中,派手下勇猛之士直接与彭材交手,斩杀彭材于战场,又将不服者就地镇压,迫使被瓦解的其余部众投降。贺齐便挑选叛军中精壮者千人,收编为自己的军兵,以解决自己的兵源问题。

黄武二年(223年),吴国有位叫晋宗的湖北武昌守将,率军叛吴投魏。魏文帝曹丕封他为蕲春太守,同时又命令晋宗带兵还镇蕲春(今湖北省蕲春西南),防守边界。晋宗为了表功,时不时领兵渡江袭扰吴国边境城邑乐安(今湖北武昌境内)。孙权气愤之余还是派贺齐领军出征讨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在这波涛汹涌的长江中段,曾经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辉煌战事!这次贺齐所要进行的“蕲春之战”,不过是其中之一。以往,贺齐率军多打陆战而少打水战。这回征伐晋宗必须水陆合成作战,这对贺齐是个严峻的考验。他首先向孙权要来麋芳、刘邵等水兵数千,与他的步兵进行合同操练,主要练水陆部队如何配合与协同作战。其后,贺齐要求并说服孙权给他足够经费装备先进兵器。为此他这次不惜拿出大本钱购买最豪华先进的战船,吨位超出敌军的数倍。历史书上说他奢侈华丽,兵甲器械都极为精良漂亮,所乘的战船都雕镂彩饰,弓弩矢箭都取上好材料。再后,在战法上,贺齐此战采取偷袭的方法,乘着大夏天季节不利作战,江面上又有洪水,以及敌军麻痹大意的时机,凭借他的战船大吃水深、武器装备精良、部队训练有素且能协同作战的优势,夜里突然发兵袭击晋宗所部,很快歼灭敌军主力,俘虏晋宗,借机收回失地蕲春。

黄武六年(227年),贺齐老死在与敌杀伐的征战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