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10668300000019

第19章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突破陈规陋习,摆脱原有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对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创新能力。

一个没有想象的童年生活是十分可怕的,同样,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也是毫无希望的。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一个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不断创新。当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具有创造性。在以往的教学中,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占了主要地位,它虽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循序渐进地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古人云:“师逸而功倍。”所表达的意思是,老师只有注意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出来,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当今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发展离不开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而今天的学生是明日的创造者,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身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那种阻滞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观念,在课堂之上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就像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所说的那样:“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令学生和教师能够在课堂之上呼吸到自由自在的空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要破坏课堂的纪律对学生放任自流。”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允许他们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用严厉的语句训斥他们,也不取笑和讽刺挖苦他们,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从不吝惜表扬,这样,学生会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因为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所以很容易对四周的事物产生一种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前去探究的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也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们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环境,为了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来提供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并且要对其进行积极有力的保护。

当然,我们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倍加关注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发挥其创新潜能。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要有不同的想法,切忌不要因为学生给出的答案不符合教材、教参或者是自己一贯的套路而否定他们,教师要耐心地听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所创见和发现。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鼓励他们突破陈规陋习,摆脱原有的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对头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要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如的学习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教师要创造一个生命的奇迹。

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的勃发

教师,一要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如果教师缺乏工作的热情,就只会是应付了事,甚至是无所事事。二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三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创造活动要求创造者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同样重要。

马卡连柯曾深有体会地告诉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有权力拒绝创造吗?绝对不能,我们一定不能对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性进行拒绝。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这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很有利的保证。

保持学生可贵的好奇心

要想具备创新的心理品质,就一定要有好奇心。学生最富有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葆童心,他们即使已是白发苍苍,却仍能以兴趣盎然的内心去注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想要成才的人,都一定要保持住一个好奇的童心,每天都要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来观察时刻发生着变化的我们的世界,要有渴望新知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不折不挠的精神。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爱迪生也是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当他发现鸡在窝里孵出小鸡,便好奇地蹲到鸡窝里,看自己能否也将鸡蛋孵出小鸡。很多发明家的故事都告诉了我们,好奇心是创造、发现的前提和基础。

唤起学生美好的幻想

幻想也是引出创意的源泉。比如“顺风耳”“千里眼”“上天入地”……这些古代人们的幻想,现在不是都已实现了吗?由此可见,幻想并不都是在做白日梦。幻想最丰富的人,是有天才的人(精神病患者除外)。凡人只能从现实去考虑问题,而天才人物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合理地运用幻想。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会产生富有创造意义的幻想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幻想能力,也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激发学生奇特的想象

有不少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就是想象力在创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活跃的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比如,18世纪德国科学家郎白尔,在当时天文仪器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凭借他丰富的知识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想象力,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是由无数个等级不同的体系所构成的。200多年来,天文学的发展证实了郎白尔的远见卓识,也证明了他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们可以这样说,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想象力能够成为人类知识提高和进步的推动力,能够帮助人们在头脑中见到自己无法观察的事物以及现象等。所以人们应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增加记忆储备,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人文情景,引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留给学生自主的空间

每个人都会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以及进行探索和创造的天性,当然,学生也是不例外的。可惜的是,由于教师总是对他们放心不下,总是“关心”得太多,以至于从来不敢让他们自主行动,导致好心却办了坏事,把学生的欲望和天性扼杀掉了。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失去了自理和自立的能力;多少学生就是在老师过多的“关怀”下失去了自主和自信。翅膀底下永远飞不出搏击长空的雄鹰,温水池里永远游不出劈风斩浪的健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更多地放给学生,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地,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造,去经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吧!学生获得自主权越多,他们学习、探索、创造的主动性也就越强,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成才的几率也就越高。不然的话,这些学生也只能从教室的那一桶水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仅有的那一杯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