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13

第13章 “假作真时真也假”——动物与伪装术

小问号

常言说,“假作真时真也假”,意思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可是,大自然中,善于伪装自己的动物太多了,生物学上称它是“拟态”。对此,我们人类对这种虚伪不但不厌恶,相反,还心生敬畏呢!因为,这是动物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以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那么,人类从动物的拟态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人类也要学习和实施“伪装术”?

漫步大自然的山岭、沙漠、草原、森林中,或者荡舟湖光水色里,我们常常会被动物们的巧妙伪装深深震惊:生活在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不论是驼鸟、蜥蜴,还是蜘蛛、蠕虫,都能找到这种颜色;在冰地雪地的北方,不论是暴戾的北极熊,还是温和的海燕,都会披上一层白色,与雪的背景溶为一体;在草地或森林里,不论是蚱蜢,还是毛毛虫,要么是穿着草绿色的外套,要么是打扮得灰头土脸,与枯草或树干、泥土等颜色混为一体;在茫茫大海里,“伪装大师”更是数不胜数,生长在褐色藻类里的海生动物往往就是褐色,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又大多是红色或近似红色,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手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无法寻觅它们的身影……

当然,最高明的动物是“魔术”式的拟态,像在变魔术一样,令对手真伪难辨。如大海里的章鱼,它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身体由浅灰色一会儿变色吓人的黑色,不久又变成灰色……这一切,让人类最高明的伪装大师也望尘莫及!

科学家把动物的拟态分为模拟环境物和模拟动物两种情况。模拟环境物的,它们模仿的对象是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叶片、枝条、花或其他不动的物体,模仿动物的,则以它的天敌所惧怕的动物为模仿对象,如猛禽、蛇、有毒昆虫等,不仅包括外形、色彩、甚至还包括模拟动物的动作行为,都是拟态中一种。这一种动物拟态最复杂,神奇得让人目瞪口呆。

1682年,英国一位博物学家首先对动物的拟态现象进行了描述。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具有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是为了逃避被捕食的厄运而进行的拟态行为。这就是生物史上著名的“贝氏拟态”,也是“拟态”这一学术语言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拟态呢?生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主要原因有三条:首先是为了逃避敌害,像竹节虫飞行时,双翅颜色很鲜艳,但下降时双翅收敛,颜色消失,最终变成了普通的树枝;第二,是一种对付天敌的手段,像一种大蚕蛾科的飞蛾,翅上有像猫头鹰眼睛的花纹,可以把一些小鸟吓跑;第三,有些是获取食物,像太平洋有一种纵带钝齿鲥鱼,外形酷似袭唇鱼,当袭唇鱼为其他鱼类清除寄生虫时,鲥鱼也从容地尾随至接受清洁的鱼类,然后出其不意咬下一块皮肉果腹充饥呢。

动物的拟态,对人类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军事上的伪装。一是武器制造专家用拟态手段来伪装军事设施,把大炮、飞机等涂成草绿色,飞机制成银灰色等,有的还为军舰、大炮、坦克等穿上与作战环境相互和谐一致的颜色。二是伪装军事人员。要求军事人员着装颜色应与背景的相融合,根据需要伪装衣、伪装斗篷,遮盖伪装毯、伪装网等。在积雪背景下,用白色布料、塑料薄膜、床单等伪装。丛林地带则有了与当地植被相协调的迷彩着装、斗篷。对于身体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胳膊等,还发明了专用的擦脸油彩涂抹,对于武器可能反光的部分也涂上了迷彩、缠上布条等。三是军事科学家受动物拟态启示,在军事上有了新创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军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服装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科学家从动物伪装中得到了很多帮助,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利用,一些国家成功地研制出防火、防核、防生化于一体的“三防”军服。

拟态,军事上的“伪装术”,已经无孔不入……

“小档案”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为了防备美军的空中打击,把坦克埋在沙子里。这也是一种伪装术。可是,有一天在黄昏时分,美国一位飞行员驾机返航时,从热成像仪里发现在沙漠里有许多温度很低的点,试着攻击,发现这就是美国空军想找的而又找不到的伊拉克装甲坦克车辆。原来,坦克装甲车辆由于全身都是钢铁,与沙子相比,温度升得快,降得也快,当黄昏时,温度下降,钢铁制成的坦克装甲车辆温度下降的要比沙子更快,于是,在热成像仪里观察,沙漠里就出现了温度较低的区域,这就是伊拉克人埋在沙子里的坦克车。后来,美国人总是在黄昏时分出动装配热成像仪的战斗机、攻击机对伊拉克埋在沙子里的装甲部队狂轰滥炸,从而极大的削弱了伊拉克陆军的实力,为以后100小时地面战的迅速取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