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014

第14章 生命在攻防进退中延续——动物与军事战术

小问号

血腥的人类战争史,也是一部动物参战史,从陆地到海洋、到空中,形形色色的动物在人类的战争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奇特的“生物兵”。生灵涂炭的战争中,各方绞尽脑汁,希望出奇制胜,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战略战术,而许多战略战术是人类向动物学习后得来的。尽管这些是动物在生存自卫中本能的反应,但是人类经过模仿、研究,产生的许多战略战术都不同程度受到启示,如:“黄蜂战术”、“麻雀战术”等成了军事文化的奇葩。那么,动物给人类军事上的启示到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动物的生命是在不断的攻防进退中得以延续的。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除了必须适应环境之外,在与同类或异类的斗争中,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或套路。军事家们受此启发,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战略战术。

狼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它攻击猎物的战术非常高明:一是发动突然袭击,乘对手防备不紧,出其不意地进攻;二是四面围攻,让对手顾此失彼。以狼追捕鹿为例,当鹿遇到河流或绝壁等障碍物时,只好曲线奔跑,可是狼一般采取直线追逐,或迂回包抄,所以鹿虽然比狼跑得快,却容易成为狼的美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模仿狼群攻击猎物的方式,创造了“狼群战术”。他把潜艇事先按照一条横线排开,其中一条潜艇发现目标时,不先进攻,而是继续跟踪,寻找机会,让更多的潜艇根据岸上的指挥对敌舰形成包围圈后,再实施进攻。邓尼茨运用“狼群战术”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5月底的7个月内,共击沉同盟国的商船56万吨,平均每月8万吨,到12月底,击沉商船343艘,给同盟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鼹鼠善于打洞,一生中除了寻找配偶和找水喝到地面上来,其余时间都在地下寻找食物和睡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受鼹鼠打洞的启发,发明了“鼹鼠战术”。1916年,德军5个步兵师在比利时境内向英军正面阵地伸入,形成弧形包围圈。英国军队向鼹鼠学习,挖掘地道,在德军防御阵地下挖了20多条坑道,总长达7312米,堆放600吨炸药,于1917年6月7日引爆坑道内的炸药,炸死德国145名军官,俘虏了7200名士兵。

蟹珠为了猎取食物,把自己打扮成“花蕊”一样,而后一动不动地潜伏在黄花的花蕊上,当蝴蝶、蜜蜂等小昆虫来采花时,突然伸出毛毛茸茸的长腿,将昆虫擒获当作美餐。在战争中,将部队伪装成与战场地形大体一致的形态,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而后抓住战机发动突然袭击,将敌人一举击败,学的就是“蟹珠取食术”。

有一种天蛾,为了偷吃蜜蜂,用长吻与唇上的触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很像蜂王分娩时发出的声音,骗过守卫的蜜蜂,大摇大摆地进入蜂巢偷蜜。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派出一支部队伪装成埃及军队,驾驶着上次战斗中缴获的埃军坦克,从埃军的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之间的间隙渡过苏伊士运河,插到埃军的后方,切断埃军的后路,迫使埃及的第三军团投降。这种战术与“天蛾骗术”如出一辙。

“兵不厌诈”,是一种佯动战术——在战争中以假乱真、佯装败退等,诱敌深入,寻找战机。其实,这种战术最初是向动物学来的。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竞争中,动物们弄虚作假、玩弄骗术的谋略早已驾轻就熟……

大千世界,动物们各有韬略,成了人类战略战术诞生的摇篮。

“小档案”

战略战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孙武所写,距今约有20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军事著作《远征记》早100多年。孙武是春秋时的齐国人,后来到达吴国,把他所写的研究战略战术的专著《孙子兵法》献给吴王阖闾,并辅助他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齐国,使吴国成了称雄一时的霸主。300多年前,《孙子兵法》传入欧洲,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甚至走进一些军事院校的课堂。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两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孙子兵法》。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把《孙子兵法》发到每个士兵手中。直至今天,《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仍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