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125

第125章 绿叶 阳光=食物——光合作用与护肤品

小问号

植物依靠什么来成长,或者说,植物吃什么长大?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植物的食物=绿叶 阳光。也就是说,植物能够通过绿叶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养料,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光合作用”这个词源出于希腊,是把“光”和“水”放在一起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光合作用就是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起来产生营养物质的过程。那么,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什么重要启示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全来源于土中。1627年,荷兰人梵·埃尔蒙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这位生物学家在一次实验中把一株重约3千克的柳树栽在一个大的木箱里,土壤重量也是事先称量好的。他只给柳树浇水不施肥。5年后,这棵小柳树增长到75千克,而土壤的重量几乎没有损失,也仅仅少了100克。可见,柳树的体重不是来源于土壤。从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水的结论。遗憾的是,他没有认识到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妙用。

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坏”了的空气。他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接着,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于是,他得出了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779年,荷兰的英恩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起使空气变“好”的作用,也就是植物能制造“氧”。1804年,法国的索叙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1845年,德国的迈尔发现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了化学能。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把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几个小时,目的是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然后把这个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典蒸汽处理发现遮光的部分没有发生颜色的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这一实验成功的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和作用中产生淀粉。

1897年,人类首次在教科书上使用“光合作用”这一名词。

至此,人们终于弄明白,柳树增加的物质主要是碳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化合而成的,碳元素是不可能从水里来的,它只能来自空气,因为只有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一种由人和动物呼出的气体。这样,人类才知道柳树是“吃”了二氧化碳才逐渐成长起来的。

也就是说,阳光照射在绿叶上,绿叶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体内的生物能。根据绿叶光合作用原理,科学家结合人体肤质特点,研制出了一种智能型仿生护肤产品。这种护肤化妆品在白天使用,使肌肤不仅不怕阳光照射,反而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有效营养成分,促进肌肤细胞再生;在夜里,活性聚湿因子可以凝聚空气中的湿气,滋润皮肤,使肌肤不会缺水,水分充足,肌肤就显得嫩滑,闪动着光泽。它具有生物技术、抗衰老和保鲜包装三大特点,代表了21世纪化妆品的发展方向。

虽然人类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已有一个多世纪,它的作用原理也大体知晓,但它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许多关键步骤人类还不能完全摸清楚,因此“植物是怎样利用阳光的”仍是20个至今没有解决的最大科学难题之一。不过,人工模拟光合作用一直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且一直在努力:一是希望模拟绿叶利用太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碳水化合物,为人类提供人造粮食;二是希望用光合反应分解水、放出氢的道理,能够从阳光中获得能源物质,利用“人造叶片”生产新能源,一旦成功,人类的燃料中将会大部分来自这种“人造叶片”,它也将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引发一场动力工业革命。

植物的光合作用,给了我们食物和生命,也给了我们充满希望的发明创造的前景!

“小档案”

在距今20亿至30亿年以前,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以后,地球的大气中才逐渐含有氧,从而使地球上其他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据测定,每一平方毫米的植物叶子上约有100个气孔,一片白菜叶上约有气孔1000万个。二氧化碳正是被这些气孔“吃”掉的。据计算,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天可生产约4亿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同时向空气中释放出约近5亿吨的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