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奇妙的大自然:360°亲近大自然
10667600000104

第104章 第一百〇 会游泳的“发电机”——电鳐与电击疗法

小问号

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象征,电灯、电磁炉、电动车等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生活如果没有电,那将是无法想象的。可是,人类发电只是近代的事儿,生活在水中的软骨鱼电鳐、电鳗等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能发电了,而且是与生俱来,这让人类觉得不可思议。海洋中,会发电的鱼类大约有300多种,像电鳗、电鳐、电钻、电星鱼等,而放电比较足的,能击伤人和大动物的,要算电鳐了,人们称它是“会游泳的发电机”。古时候,人们就知道电鳐,我国古代的器皿和花瓶上还常常绘有电鳐的装饰图案,可见它的历史有多久远,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有多高。那么,电鳐除了带给人类艺术享受外,与“电击疗法”的诞生有什么关系?

电鳐主要栖息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热带和亚热带海域里。我国东南沿海也有分布,只是体型稍小一些。电鳐很懒惰,游得也不算太快,经常潜伏在水底,依靠身上的电能来猎取食物。一旦发现猎物就会悄悄地游过去,接近猎物时突然放电,霎那间把一些小鱼小虾电死或电昏,然后饱餐起来。每一次,都会有很多被电死的、吞不下的动物留在水中,成为其他动物的“免费佳肴”。它要是遇上了来犯之敌,也毫不示弱,能够立即放电,击退来犯的敌人。即使像鳄鱼那样凶猛的动物,碰上那股强大的电流,也会被电得半死半活,最后无奈地离去。

电鳐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它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一把团扇。电鳐栖居在海底,一对小眼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上面储存着电鳐需要的电。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一旦需要,在10秒到15秒之间,每秒钟能放电150次,每次电压达到80伏。

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电鳐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达到“电”到病除。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当做自己的“医生”呢。受电鳐治病的启示,医学家发明了“电击疗法”,只不过这种电流的大小是能够人工控制的,治疗关节炎、肩周炎等安全性更强、疗效更好。

“小档案”

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其发电能力各不相同。有一种巨电鳐,一瞬间能放电压1100伏左右,足以在一瞬间把人击毙。非洲电鳐一次放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放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一般的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电鳐放电时,电流从背面流到腹面,时间和强度,都由电鳐自己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