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人生布局的九九加一突破
10664500000004

第4章 寺庙难支撑,和尚云游四方化缘

在皇觉寺里,这种不舒心的日子,朱元璋也没能过上多久,严重的灾荒也波及到了寺庙,无人再向庙里布施了,年成不好,佃户交不上租。主持和方丈无法支撑寺中一二十号僧人如此“坐吃山空”的局面,于是下令遣散,说年头好时,再回来修行。刚人皇觉寺仅50天的元龙也被赶出了皇觉寺,拿着木鱼瓦钵,云游四方化缘去了。

朱元璋离开皇觉寺,随心所欲,云游四方,只要听说哪里的饭好要,他就往哪里去。爱走多远就走多远,爱走多久就走多久,却也无牵无挂,他打听到南边和西边一带灾情轻,年景较好,于是就一直往西往南走去。他先到合肥(今安徽合肥),再折向西,到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阳(今河南信阳),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东经鹿邑(今河南鹿邑),毫州(今安徽毫县)到颍州(今安徽阜阳)。

朱元璋足迹遍及淮西一带的名邑大都,他历经安徽、河南的高山峻岭,一路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他想,这一带的有钱人家平时做尽坏事,又担心死后下十八层地狱,总想找个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多做些“善事”,求佛祖保佑,来世还能过衣食不愁的日子,千万别做牛马,吃苦受罪。这样,他们对和尚就会比较客气一点,几文钱,一勺米,还是舍得给的。所以朱元璋总会在大户人家门前多敲上一阵木鱼,高喊几句佛号,再耐心地多等一会儿,他总会有所收获,遇到人烟稀少的地方,或者饿上一二天,或者挖点野菜充饥,这也是常事。白天走乡串村,晚上就找个破庙栖身,山栖野宿,受尽了风霜之苦,几年的流浪生活,他受尽了冷落和嘲笑,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传说,朱元璋在飘泊的日子里,路过一个叫剩柴村的地方。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难受,可四周一户人家也没有。绝望中发现不远的地方有个园子,一片断壁残垣及被火烧过的残树枯枝,很是失望;抬头远望,发现园子的东北角有棵柿子树,树上还有被霜打过的柿子,朱元璋一连吃了10多个,总算饱餐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率兵渡长江攻采石、太平,又经过此地,并且又发现了那棵柿子树,心有所触,指着那棵树对左右讲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然后特将自己身上的一件红袍披在树上,说:“封你为凌霜侯。”

艰苦的三年流浪生活中,朱元璋经历了他一生中最悲惨的苦难,在化缘的日子里,他常常脱掉袈裟,为人家劈柴挑水,换得一单半棉,三升二斗。一天,他走过定远县界,到了庐州地面,从旁边的岔道上来了两个道士,相互问候之后,才知道原来都是云游无根之人,于是便一同上路,歇在了村边的土地庙里,躺下不久,朱元璋便觉得忽冷忽热,浑身滚烫,接着便说起了胡话。幸亏两个道士仗义相救,一晚上精心的照顾他,弄了柴草烤暖屋子,用庙里的铜香炉烧了口热水,还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脱下来给他盖上。第二天,他们分头去布斋哀求,一些好心的老人送了些姜汤和热水给他们,还煎了葱白芦根,才使朱元璋转危为安,之后,他们又扶着朱元璋前行,在一座寺庙里安顿下来,最后终于使他度过了这场灾厄。

在他离寺的第二年春天,朱元璋来到巢湖岸边。沿岸有许多以船为家的渔民,性情爽直傈悍,朱元璋很快交结了些青年朋友。他随他们扬帆远航,学划桨,学撒网,学用鱼叉叉鱼。还一起练习拳棒。

后来,朱元璋来到了庐州府的六安州,他见一个穿着长衫儒者模样的老人,身上背着一个箱子,走起路来特别的吃力朱元璋上前卸下老人背上的箱子,帮他背了起来。走了好久俩人走到碌砂镇,在一棵大槐树下休息。老人看着面前这个好心的年轻人,见他宽宽的前额向前隆起,长长的下巴明显上翘,垂鼻方孔,眼睛大而有神,脸像一个银元宝,又有峰峦叠起之概。在普通人眼里,这不是一个英俊的面容,但在相书上,却是龙风之姿,富贵之相。他又问朱元璋的生辰八字,听后肃然说道:“在我眼睛里看过的人多了,相和命都无法与你相比。你要善自珍重。”朱元璋脸上掠过一丝苦笑。老人还告诉他,此行,利往西北,不利东南,朱元璋便乖乖地听从,甘愿借这位江湖术士的吉言。

在他的化缘途中,看到各地百姓非常困苦,到处是衣衫褴楼,到处是面如土色,春逐野菜,秋食草根,稍遇凶荒,到处都是流民。朱元璋发现,从巢湖边的庐州、六安到河南的汝宁府,一路上,除去各大小寺院虔诚的善男信女外,老百姓普遍信仰白莲教。

白莲教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创始人是吴郡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的茅子元。他19岁在延祥寺落发修行,修行观禅法。南宋高宗绍兴初年的一天,他于掸定中听到乌鸦叫声,恍然有悟,即口诵偈言:“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几年后,他便在昆山淀山湖建白莲堂,自称白莲导师,坐受同修净业的诸男女弟子的跪拜。孝宗时候,作为太上皇的宋高宗,曾召茅子元到京城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号白莲导师,慈宗照主,自此白莲教宗风大振。

白莲教不仅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宗教教团,它还把广大贫苦农民聚集起来,成为发动农民起义的一种组织形式,朱元璋与白莲教的门弟相接触,感受到他们对佛的深信不疑,他接受了白莲教义和反元的宣传教育。

几年如蓬逐风般飘泊的生活,使他熟悉了自己走过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坚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练就了他健强的体魄,但恶劣的环境也使他的性格变的猜忌、好斗、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