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全集
10659100000006

第6章 邻里效应:交往越多越密切

熟悉能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条件大致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交往。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常常见面也便于彼此了解、促进相互喜欢,我们经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是因为我们和邻居接触多,而与相隔较远的亲戚接触少。接触得多的人,我们会有一种亲密感,而接触得少的人,我们会感觉到生疏。

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的确如此,感情需要建立,更需要培育。而在培养感情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倾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人接近和交往,因此,空间距离的相近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发生关系,邻居当然是与自己空间距离最近的人了。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邻里效应”。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关于“邻里效应”的实验。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属偶然,哪个单元的老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概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因此,我们要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深一点。

《南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为了有个好邻居,情愿出十分昂贵的房价,买下一幢房子。有人说太贵。宋先生却说:“不贵,这100万元是买屋的,另外1000万元是买邻居的。”宋先生为什么不惜重金买好邻居呢?因为他懂得,有了好邻居,等于为自己增添了左膀右臂。

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忽视周围人对自身的影响。一个人的朋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学、同事和邻居。又如我们常见的青梅竹马的恋人,或者我们常见的夫妻或情侣有相当一部分是同学、同事或邻居。而所谓“千里姻缘一线牵”,毕竟还是少数。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学会维护与邻居的关系。而维护关系,打招呼是一个好方法,并且非常简单,还不用花钱。

有一家保险公司曾对20~49岁的人进行人生课题的意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认为,结交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可有趣的是,人都有惰性、怯性,都习惯于待在一个舒适区里,而疏于主动结交朋友、也少主动与朋友们联系;每个人都渴望认识好朋友,却吝于先给予、先付出、先主动伸出友谊之手。

打招呼是对等的,有人跟自己打招呼,立刻回声招呼才是基本礼仪。面对讨厌的人时,一般人都会不由自主想回避,这种做法是错的。愈是讨厌的人,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积极地去接近对方。礼貌这种东西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别人不遵守并不代表自己也可以不遵守,就算没有人要遵守,自己也非得坚持到底不可。

少一点设防心理。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一些设防心理。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有意或无意地采取措施的设防行为就是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过于防范别人,则会对你的人际关系起到负面作用,阻止你与他人的正常交流。

豆豆毕业后,留在北京。她找了一份文秘工作,并在公司的附近单独租了一间房。她觉得自己并不快乐,因为她跟邻居的关系相处得很不好。

一天,豆豆哭着给姐姐打电话:“今天早上,我和楼下的那个大肥婆又吵了一架,因为洗手间漏水的事情。最后还打了一架。我今天都不想上班了。”

姐姐说:“有这么严重吗?都是邻居,怎么把关系弄得这么僵?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也不念以前的情面吗?”豆豆小声说:“从前没什么情面,都没说过话。”姐姐又担心地问:“那其他邻居也没有劝劝吗?”豆豆更委屈了:“别人都看了一会热闹,听明白怎么回事后就走了。都不认识我,谁来劝啊!”

豆豆平时和邻居之间没有来往,所以当她和楼下的邻居发生矛盾的时候,人家只是看热闹。如果她能够主动和邻居建立友好关系、主动打招呼,那么,我相信,这个时候,一定会有热心的邻居来调解他们的矛盾。

无论是与邻居间,还是朋友间、客户间,平时的联系都非常重要。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别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半年以上不联系,就会变得生疏,所以主动联系显得十分重要。试着经常打电话,有空的时候发一个e-mail,休闲的时候发一则问候的短信,或者联上QQ聊上几句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在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存有一个友善的想法:多结交一些朋友。很多人之所以缺少朋友,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和爱情从天而降。

有些人总抱有这样的消极想法:“如果你对我好,我肯定给予热情的回报;如果你不理会我的存在,我也不会主动靠近你。”这些人,只做交往的响应者,不做交往的始动者。他们被“邻里效应”所束缚,很难与更多陌生人、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的人成为朋友。

心理学小贴士

不要让空间距离成为人们交往的障碍,积极地与新认识的人交往,让他们都成为你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