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一生要知道的心理学全集
10659100000004

第4章 同理心原则:换位思考,将你心换我心

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设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及他们自己的生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这样,会使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受到欢迎的。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

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信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白羊和小黄狗是好朋友,这一天,小黄狗到小白羊家去做客,小白羊高兴极了,拿出最鲜嫩的青草招待小黄狗。小黄狗一口也吃不下,心想:这算什么呀,好朋友来也不拿最好的食品来招待,下次到我家我一定不这样小气。改日小白羊到小黄狗家做客了,小黄狗拿来招待小白羊的美味食品是竟然是一盆带着血丝的肉骨头,小白羊一口也吃不下,小黄狗还在热情的说:“小白羊,你吃呀,别客气,都是为你准备的。”可惜小白羊只能“望骨兴叹”,饿着肚子回家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容易明白,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同理心的思考呢?

人与人之间只是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爱,需要对于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变得愉快、和谐。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两个人谈情说爱,往往窃窃私语,甚至根本不用言语,含情脉脉,心有灵犀,因为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心跳;两个人吵架,却完全相反,往往河东狮吼,生怕对方听不见,因为彼此的心非常的远——彼此认为对方根本不再关注自己,自己其实也根本听不到对方吼了些什么。其实,前者是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心心相印,此时无声胜有声;后者都以自我为中心,即使河东狮吼,声嘶力竭也听不到对方的心声,只是寻求自我发泄。

有个英国谚语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如果能用同理心换位思考,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事情很快就迎刃而解。同理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石。一旦具备同理心就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这种信任并不是对个人能力、专业技能的信任,而是对人格、价值观、态度的信任。有了这些做基础,人们才可以真心交流、顺畅沟通,从而,合作顺利,取得成功。

两个家庭带孩子到餐厅吃饭,大人聊得兴高采烈时,忽然看见一个孩子脱掉外衣裤,只剩无袖内衣及小内裤。

母亲们立刻说:“快穿上,会感冒喔!”“不穿衣服,不好看。”“羞羞羞,怎么脱成这样。”“我帮你穿上,好吗?”“再不穿,我叫你爸爸来打喔!”孩子仍坐在地板上,不穿衣服。

我走过去,坐下并抱住这个小小的4岁孩子,轻声问他:“衣服怎么了?”

“湿了。”孩子有点委屈。“湿在哪里?我们来找找看。”孩子找不到湿掉的地方。我跟他说:“穿上比较好找,先穿上再找好吗?”“好。”上衣穿上,孩子终于在左边袖子中间找到一小块湿湿的地方。我说:“湿衣服不想穿,我把它变干好吗?”“好!”孩子乖巧地说。我请孩子闭上眼,边用卫生纸吸去水分,口中边念“变变变,衣服快变干”,而后请孩子张开眼睛。孩子再摸摸袖子,觉得不湿了,满意地站起来。

孩子表达能力不佳,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意见,他们对大人的意见也是会选择的,不一定会照单全收。与孩子对话不能一味威逼利诱地要求改变他的行为,而是要理解他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以宽广的态度接纳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物,才能彼此尊重和体谅。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

同理心是一把真正打开内心困惑的金钥匙,打开的是别人的锁,开阔的是自己的心。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妨应用同理心,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多给别人理解与关心,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心理学小贴士

1.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只有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2.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想让别人尊重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