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岁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10657400000058

第58章 习惯“老师写的应该不会错。”——批判性思维家教摄像头

11岁的倩倩今年上五年级了,她是个乖巧的好孩子。

一天晚上,倩倩拿出作业本做家庭作业。妈妈看到倩倩认真地在本子上不停地写,欣慰地笑了。妈妈拿来一杯牛奶,放到桌子上,对倩倩说:“等会儿把牛奶喝了。”倩倩懂事地说:“谢谢妈妈。”妈妈抚摸了一下倩倩的头,目光落到倩倩的作业本上,看到倩倩把“东施效频”写成了“东施放频”,于是,妈妈指正道:“倩倩,这个成语应该是‘东施效频’,而你写的却是‘东施放频’。”倩倩不假思索地说:“这些成语是老师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下来背诵的。老师写的应该不会错。”妈妈说:“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我们查查字典吧。”倩倩从书架上把字典拿下来,查看到果然是“东施效频”,倩倩有些不可理解:“老师也有错的时候吗?”妈妈告诉她:“老师可能因为一时粗心写错了,孩子,人无完人,所有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不能过于迷信老师。”倩倩听后点了点头。

专家如是说

批判性思维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批判性思维要求一个人善于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判断,或者质疑问难、发表独立见解,而不是盲目崇拜、轻易相信结论。

目前,学校里的课堂教学多采用“专制式”、“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方式,考试中也往往追求答案的统一、标准化。这样,非常容易让孩子消极、被动,成为十足的“书呆子”。

而培养孩子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敢于怀疑和否定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大胆运用假设手段通过各种途径验证自己的观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不是事事作对、处处唱反调,或者干脆为反对而反对,进行盲目批判,而是让孩子去伪存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悟”出自己的思想。

好习惯培养

1.为孩子营造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让孩子有勇气对他所怀疑的事情或问题说“不”。 虽然,父母对孩子的绝大多数要求和做法都是为了孩子而且也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态度和意见。在一些不失原则的问题上,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要求孩子绝对听话、唯命是从。

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尊重、宽松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无拘无束地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孩子“不唯上”、“不唯书”的批判精神。

2.鼓励孩子勇于挑战权威

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往往是“万能”的,孩子们普遍认为“老师肯定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什么都正确”,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心理倾向越严重。对此,父母必须要让孩子认识到,任何老师、学者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具备一定的勇气,破除对老师、书本等“权威”的迷信,使孩子树立“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以及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比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展示自我,对于一些疑难问题,老师提出一种观点时,自己也可以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观点。

3.鼓励孩子多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不能让孩子对固有的答案全盘接受,人云亦云。平时,父母应该多鼓励、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对于所学的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而要理解性地学习,在真正理解答案的同时,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在批判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在孩子已经知道答案后,父母可以有意问一问“为什么”?或者故意反驳,与孩子争辩。经常这样做,孩子在得到答案以后自己就会怀有一种质疑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思考问题时,难免会提一些可笑、滑稽的问题,父母一定不要嘲笑或斥责孩子,而应根据具体问题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