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88

第88章 “零分奖”的智慧与魄力

据报道,黄石某高二班主任康老师与30多名学生达成“零分约定”:数学和英语两科考到零分有奖,得零分者,可到新华书店挑一本世界名著,100元内任选;提前10分钟交卷或不认真答卷者受罚,负责清扫校园责任区。

“零分奖”其实并非康老师的首创,著名作家刘墉之子初中的时候成绩很是糟糕,每次考试总是得“C”,刘墉便想了一个“零分奖”,要求儿子每次都考零分,结果儿子为了考零分而努力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而考上了哈佛大学。

刘墉坚信只有能够考“A”的学生才能够有能力考零分。诚如刘墉之子所言:“考满分的要求换成考零分,我就觉得容易接受得多,并且愿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不得不佩服刘墉的智慧,他巧妙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孩子易于接受的形式,并且潜意识中让孩子爱上学习。

而今天,“零分奖”有了现实版,更是让人敬佩。与名人相比,普通教师设立“零分奖”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魄力,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在应试教育理念依然左右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社会风气中,康老师能够抛却“分数意识”,淡化“成绩观念”确实需要一定的教育境界。

长期以来,在一些教师的眼里“分数第一,成绩至上”,只有“分数”“成绩”,而没有真正的学生。成绩优异者便倍受宠爱,成绩后进者则轻言放弃,并常常按照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那些后进生则成了班级学生中的底层,他们在教师面前没有了尊严,没有了学习的目标,没有了生活的信心。这些学生其实更需要教师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的关爱。能够让这些孩子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其实正是一位教师崇高师德与专业精神的真实反映。

“零分奖”的设立正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什么叫“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就是正视学生的学习现状,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发展。对于后进生而言,传统的教育方式显然很难奏效,教师用优生的学习标准要求他们势必会让他们越来越厌学,因而,确立适合他们发展程度、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学习目标才能够让他们乐于接受,才能够激发他们努力的欲望,才能够促进他们的不断进步。“零分奖”正是通过降低后进生的学习目标,以促进他们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也是尊重后进生,正视学生差异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越是淡化分数,越是去除教育的功利之心,学生才可能获得足够的发展。学生没有了分数的压力,没有了考试的负担,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可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收获发展的幸福。“零分奖”表面上是对分数的淡化,而深层次上讲的则是对学生分数提高的一种促进,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而非促进人的分数。康老师能够丢弃“分数意识”,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设立“零分奖”,其教育目光之高远,教育境界之淡然,确实值得我们尊敬。“零分奖”让我们看到了本真的教育,看到了师者的智慧与魄力,期待这样的“零分奖”能够多一些,这样的康老师能够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