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87

第87章 猪小小的启示

《猪小蟹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的简·莫根森的一篇童话作品,作品的情节颇为简单:猪爸爸和猪妈妈很担心他们的儿子猪小小,因为他和其他小猪一点儿都不一样。他有个习惯——每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身上总是干干净净的,还浑身散发着清香的肥皂味。不管爸爸妈妈怎样教育小小,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猪爸爸和猪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会生出这么一个古怪的儿子?猪小小才不理会这些呢,直到有一天他步入了校门,因为干净没有同学愿意与他做朋友,最后,他不得不放弃干净的习惯,将自己搞得脏兮兮的,于是他的父母因为他的脏而骄傲,而他的同学也因为他的脏而认可了他。

看到这个绘本故事纯属偶然,一次带着女儿去书店看书,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便深深地为之打动,因为故事的情节,更因为猪小小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深思。

对于小猪而言,脏乱是他们的本性,如若一个爱干净的猪当然不会受到父母以及社会的欢迎,猪的脏乱对于猪小小生活的社会是习以为常的,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不允许哪个猪打乱,也不允许一只干净的猪破坏。猪小小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也正因为他的爱干净,他的父母颇感苦恼,每日清晨第一件事,便是想方设法将他们的猪小小弄得脏乱不堪。然而,父母的努力终究是白费的,不用多长时间,猪小小就会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将自己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虽然父母一再批评教育,但是这样的“坏习惯”却没有丝毫改变,直到猪小小上学的时候,这一切才得以改变,因为在与同伴交往活动的过程中,猪小小的干净被同学视为异类,并被排斥在外。最后猪小小为了适应他生活的环境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的理想,做回猪的本色。

这个故事说的是猪,其实也在阐述一个通俗的道理,也是借猪小小的角色给予我们人类一个教育的真理。对于孩子,作为父母常常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孩子的种种行为不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也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状态,也许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不是社会所认同的,但是,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理由。对此,我们过多的压抑与制止只能令其反感,也会徒生苦恼。其实,我们可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等待,因为社会的大舞台会让其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同化其行为,使其朝向主流社会意识形态靠近。当孩子真正走进学校,步入同伴交往的小圈子时,同伴的行为方式势必会对自己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强制,没有命令,也没有规定。这种改变是孩子自发意识的形成,是一种内心急切的渴望,也是不得不进行的转变。因为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这个社会的回应,都需要与他们的交往,都需要在个体本性与社会共识中做出理性的选择。由此,我们看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感性思考,也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故事并没有就此而结束,因为对于猪小小而言,他那个爱干净的梦想并没有真正丢去,虽然选择了暂时的放弃以求得社会的认同,但是成年之后的猪小小却做回了自己的本色,他建立了一个干净的城堡,那里的一切都是干净的,他娶了一个干净的太太,并用干净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读到此处感动不禁涌上心头。对于成人世界的我们,内心深处何曾不是拥有这样那样的梦想,那些梦想曾是儿时不懈追求的,也是儿时做人的标准。然而,当自己真正融入这个社会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儿时的梦想只能变为心底的一份情结埋藏起来,无形的社会评价体系会取代个体的思维模式,占领自己的意识形态。能够保持本色者,并将自己的个性无限放大,生活在自己预想世界里的人是需要勇气,需要魄力的。猪小小的放弃与坚守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的一个缩影,只是我们人类放弃自我的多,坚守本真的少而已。

《猪小蟹的故事》,在我看来不仅仅适合儿童阅读,更适合我们成人世界,特别适合我们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改变一切,对此,教育的力量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的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应当让儿童融入这个社会,让社会改变孩子,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但是,对于孩子那份先天的本性,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抹杀,因为,那份真是至纯至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