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86

第86章 让学生到自然界旅行

阳春三月,泗水河畔,孔子携弟子置身桃红柳绿,踏满地之青色,沐春风之柔和,观大河之流水,悟人生之哲理。这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潇洒,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然而,几千年前师徒春游的这一幕生动场景,如今却极为鲜见。学校没有这样的魄力,老师也极少有这样的胆量,“春游”对于学生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成了一种不敢提及的梦想。

原因很简单,一是处于安全考虑,二是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在学校的管理者看来,自然旅行不是学校的课程,没有必要非得去组织,更没有必要去冒那个风险,与其花费精力,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让学生疯玩疯跑,倒不如将学生们困在班级里读书学习实在。

然而,这着实是一种教育的浅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然,学生的学习也绝非仅限于课堂,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教育家的管理者不能忽视“自然旅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发展的重要。“自然旅行”可以让学生获得教室里难以企及的知识,收获课堂上无法拥有的体验,学习书本中无法灌输的智慧。

“自然旅行”不仅仅是一次身体的远足,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一次学习的历程。“教学无处不在”,大自然更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其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教师去开发,更值得让学生全身心地去体验。

融入自然,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所谓的知识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更包括社会实践知识。现如今的孩子,很少与社会接触,也很少有时间到大自然中去学习,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不知道土豆长在地里还是树上,不了解羊儿是吃草还是吃肉,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我们不能将责任推之于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给予孩子认识自然的机会。

融入自然,是学生验证书本知识,为抽象概念寻求具象解释的重要方法。书本所描绘的美景可以在大自然得到清晰的画面,书本所抒发的情感也可以在自然的旅行中找到真实的内心感受。而这些则是教师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述所无法给予的。苏霍姆林斯基将大自然的旅行称之为“思维课”。他也常常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将课堂搬到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开始他的教学。他认为: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学生意识里去,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其脑力劳动就越紧张,那么学生就应当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融入自然,也是学生放松心情、释放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今的孩子太累太累了,他们就如同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日学习、学习、再学习。在他们的时空里,除了学习似乎再也没有其他内容。我们的教育不能如此功利,应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必不可少,放松更有必要。让学生从小懂得调整自我,懂得享受生活,懂得在大自然寻找快乐,懂得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这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融入自然,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一次促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契机。教育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留下无比生动的记忆,给予学生内涵丰富的精神体验。自然旅行抛开了成绩的禁锢,丢下了分数的约束,这个过程里没有优生与后进生的概念,没有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差别,有的只是自然的释放、真情的流露、情感的交融,也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永久而美好的记忆。

人是大自然的精灵,造物主造就人类,就是为了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融入大自然,投入自然的怀抱,聆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抚摸大自然柔滑的手臂,拥抱大自然温暖的胸膛,倾听大自然舒缓的心跳,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美好,这是人类心灵的回归使然。教育者需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到自然界中去旅行,感受自然的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