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学生信赖和爱戴的老师
10657300000089

第89章 “分层作业”与“因材施教”

据报道,某地中小学作业减负出新招,将全面实施优等生、中等生“分层”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选择难度偏高的作业做,成绩一般的学生选择普通难度的作业做。

每一个学生知识基础不同、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别。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也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长期以来,教师对全班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布置同样的作业,实是无视学生个性差异、无视学生的个体特点的一种教学行为。早在两千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实施分层作业正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遵从“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重要体现。

其实这样的尝试与探索并非成都市首创,之前诸多学校、许多教师已将其付诸实施。然而,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常有家长向教师提出抗议,认为“分层作业”人为地划分了学生等级,无形中伤了部分学生的心。《成都晚报》近日的微博调查显示:有48%的博友投票不赞同“分层作业”。面对这样的现状,成都市教育局大面积强力推行“分层作业”是否科学,值得斟酌。

实施“分层作业”就不得不面对学生分层的问题,而如何划分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后进生”,则需要一个尺度与标准。这个尺度与标准,教育局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大多数教师心里比谁都清楚,即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好者则为优等生,学习成绩一般者则为中等生,学习成绩差者则为“后进生”。什么样的学习成绩便与什么样的作业相匹配,于是作业便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象征,难怪家长们会有意见。当“分层作业”演变成了学生的“身份标签”,这样的教育行为无疑是欠妥的:不仅会极大地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而且会让等级观念深入学生稚嫩的心灵。而这种等级观念的基础便是学习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应试教育理念的一种强化。这样的“分层作业”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目的,而且会产生负面的教育效果。

当然,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尽可能地提高其学习成绩,然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仅仅通过“分层作业”的布置,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其实,“分层作业”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分层作业”背后的教育理念,如果教师能够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作业分层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样的分层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也不会让学生感受到歧视。但是,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实行“分层作业”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以生为本”而是“以分为本”,如此,又怎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积极地参与呢?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教育者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从这个角度上说,仅仅停留于知识记忆与学习上的“分层作业”注定是肤浅的、狭隘的,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与捆绑,并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课外小组有100多个。这样的作业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而且将学生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之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分层作业”,即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念与视野之上的“分层作业”,对学生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