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10653000000002

第2章 大力提倡快乐教育

传统的教育方法讲究“吃苦”,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了成才要“头悬梁,锥刺股”。其实,苦苦求知对学生身心发展都不利。快乐教育是用愉快的学习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情思的教育。它以爱、美、兴趣、创造为要素,让孩子或其他受教育的对象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成长是快乐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享受,在“享受学习”中,逐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事。学生在快乐的时候,学习任何东西都相对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信心会减弱,效率会降低。

快乐教育是一种中国家长很难理解的教育方式,我们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没成绩就没有一切,而这正是导致很多孩子正常能力缺陷的原因之一。快乐教育正是用一种我们看来不可取的方式——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而不是父母的需要(成绩),培养了孩子全方位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教育的初期要比成绩重要得多。学习的重要性无需质疑,但过分强调,也许结果适得其反。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孩子快乐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大,所占比例为53.2%,另外,有24.4%认为升学压力大,有23.4%认为是父母期望值太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把孩子的自由时间、玩耍时间无情挤占。孩子游戏、娱乐、锻炼时间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下降,心理变异,还会导致孩子视力和体能下降。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科技飞速发展、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变革的加速的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我们是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有各种各样挣钱本事的人”就够了?0人不是机器”,这已是不需要证明的命题了。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不仅需要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

当代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身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是面对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盼子成龙成凤的压力,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与矫治。

近年来,中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的现象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自杀等恶性事件也常见之报端。尤其是农村中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心理困扰本来就多,加之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心理品质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更多的滞后或欠缺。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已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教师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拓展舞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是人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和背景,是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基础构成因素。就学校而言,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认真关注和考虑的,因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效果,如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挖掘与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美好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以及顽强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无不取决于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快乐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进行快乐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排除可能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成为有血肉、懂感情、能思考、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心理素质良好、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高智商但心理阴暗、扭曲甚至变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