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10653000000001

第1章 欣赏“番茄妈妈”,拒绝“虎妈”和“狼爸”

一、虎妈、狼爸的故事

虎妈,蔡美儿,女,1962年生,祖籍福建。其父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蔡美儿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

虎妈说,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 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

1.不准在外过夜。

2.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

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6.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7.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8.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

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虎妈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7岁的女孩,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在她的管教下,17岁的长女——蔡思慧已经被哈佛录取了。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狼爸,萧百佑,广东人,至2011年47岁,参加高考时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成绩,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本科学历,是奢侈品行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涉足地产。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龋因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口号而被称为“中国狼爸”。2011年11月14日,萧百佑做客江苏教育电视台,其教育方法在现场引发一片争议,不过萧百佑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带来了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鸡毛掸。

“狼爸”说自己家是最民主的,“萧式民主”倡导的是“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们必须无条件服从、遵守。“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至于零用钱更是没有,因为不能私自购买任何东西,即使拿到压岁钱也得悉数上交,待到念大学时再由父母返还。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

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萧百佑透露,他知道三女儿萧箫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

二、番茄妈妈、哈佛女孩姜砺砺与尹禺然的故事

“番茄妈妈”真名叫许铭,是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普通职员。她从2001年怀孕,在网上记了8年日记,字数累计百万以上。她先后将日记贴于“摇篮”“篱笆”等育儿论坛,每写一篇都会引起热烈跟帖和转载。她先后出版《快乐番茄》与《快乐童话》两本益智类读物,阐释“快乐教育”的理念。“番茄妈妈”因此拥有大量“粉丝”,网友们亲切地叫她“茄妈”。

作为母亲,许铭似乎有些“另类”:不给孩子早教,不让孩子读奥数,不择名校……她说,“如果拿童年的辛苦换取成年的幸福,我宁可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2001年开始,她在摇篮网上开设育儿博客,受到广大网友的热情追捧。

“番茄妈妈”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成绩不求第一,尽心尽力就好;为人正直善良,少犯错误就好;心态宽容大气,有点领袖气质更好。”至于上名校、学奥数、参加辅导班等“额外负担”,“茄妈”从未强求孩子。除此之外,她还通过自己写童话的方式,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点滴成长。

“番茄妈妈”分析说:“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伴随着孩子的长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肚子里只希望宝宝四肢健全,生出来后就会在健康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欲望。希望宝宝漂亮、聪明、成绩好、工作好、婚姻好,这些都很正常。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这么好,多数孩子一直压抑着,被失落感和挫败感包围……而这些却并不是父母的初衷。”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番茄”戴宸明不仅身体健康、成绩优异、性格开朗,还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样在“快乐教育”培养模式下成长的上外附中女孩姜砺砺与尹禺然,2011年4月双双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继“番茄妈妈”之后又两个“快乐教育”的成功案例。

根据两位“哈佛女孩”的父亲介绍,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快乐第一,分数不重要”的理念。“从小到大,我们从来不关心她考了第几名,分数如何。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从小到大,孩子从未上过一个课外补习班,更多是靠自学。姜砺砺的爸爸说:“哪天女儿考了最后一名,回来依然能微笑面对,不被挫折打倒,那才是更值得骄傲的。”

尹禺然的家庭教育同样宽松,父母从小鼓励她出去玩,经常带着她去各种博物馆。尹禺然的爸爸说:“不要把孩子框死在读书上,学习是个宽泛的概念,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学习,游戏中的探索与发现是学习,哪怕和异性交往也是在学习。”尹禺然的父亲教育孩子很有一套,他会要求孩子学东西,但学什么,由孩子自己说了算。“千万不要去打压孩子的兴趣,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尹爸爸说,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懂得放手,尹禺然很小就开始自己洗澡,三年级起就自己一个人放学回家。“她从很小就知道,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切都要靠自己。”

三、两组故事的思考

相比于“茄妈”的“快乐教育”,似乎“虎妈”的“严苛教育”更有保障。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刚刚竞选成功。有位记者赶往总统的家乡访问他的母亲。“您为您的儿子感到骄傲吗?”母亲说:“我为我的第二个儿子感到骄傲。”“两个儿子,您的另一位儿子在哪儿?”“在那边,正在挖土豆的那个便是。”

我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他养育了怎么样的儿子,是因为她的为人处世,她的善良正直,她的不拘贫贵。在她心目中,做总统和挖土豆,只不过是一项职业,一种工作,无论做什么,他们都只是她的儿子,都使她引以为豪!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不带功利的一种爱!但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付出这种公正无私的爱。

如果中国的母亲都像杜鲁门总统的母亲一样,我们的孩子该有多么幸福!无论孩子上了哈佛光宗耀祖,还是在田里“挖土豆”,劳动者都是光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什么年龄,就让他做什么事。孩子的童年,成年后是无法弥补的。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认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认为:“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