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10653000000014

第14章 面对Internet,学校如何进行德育

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通向信息社会的道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将是人类社会又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探索新的育人之路,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Internet,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Internet的发明者声称,Internet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五彩缤纷的Internet世界,在其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与学校德育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1.让行为数字化。Internet携带的是一连串二进制数码的信息,学生长期沉溺其间,“数字”将成为他们的第一追求。据悉,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在计算机环境中成长的“数字化一代”,其典型的特征是,这些人在学习中力排一切非数字的东西,他们讨厌文字、讨厌文学,热衷数字,对数字的酷爱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2.“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盛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与他正确的价值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网络中信息的强烈的易失性和瞬间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真理性感到怀疑,学生的历史感随之消失,感到只有今天是唯一可以把握的,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思想。

3.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发端于古希腊的现代西方文明,固然有其良好的传统以及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看,西方文明显然也有其很脆弱的一面。在知识经济、Internet支撑全球的时代,美国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单极”地位,通过Internet,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一面便凸现、强化、横扫了过来,Internet成为社会主义德育与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领域短兵相接、激烈争夺的阵地。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中小学生,以经常在网上“冲浪”为乐事,很容易被其西化过去,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使发展中国家和古文明国家的文化魅力因发展滞后而客观上受到打击,牺牲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富营养性”,这对人类的性格、认知、思想等多样化的发展是不利的。

4.易受黄色信息的侵害。网络内黄色信息开始泛滥。据美国的一次调查显示,网络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阅过600万次,平均每天可以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处于青春前或者青春期的学生,对黄色诱惑的抵抗力较弱,一旦陷入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二)学生的人际关系异化

1.学生利用Internet进行情感的交流,随着交往的深入,有可能跌进情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在性意识和性冲动支配下的早恋行为在学校和家庭受到限制后,可能在网上有所表现并得以大张旗鼓地发展。在心理咨询中,有个女孩告诉我,她是一个网迷,经常在网上冲浪,在网络聊天室里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个男性网友与她聊得特别投机。两人最初约好只在网上见面,最近对方每两天给她发几封热情洋溢的E-mail,想要与她见面。对此,她不知所措。她怕失望,怕自己受到伤害。但脑海里又不停地闪现那些E-mail的内容,禁不住想对方的仪容、相貌,也会不时地在自己周围寻找该网友的影子,为此,搞得自己“魂不附体”,欲罢不能,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

2.学生沉醉于Internet中,易患“自闭症”。网络中那绚丽缤纷、神奇莫测的世界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过分依赖于网络信息,其交往对象只有一个,长期下去,将养成学生逃避现实的心理,对他人漠不关心,导致人与人的疏远。据《扬子晚报》2000年12月9日报道:22岁的佳佳(化名)是一名文科学生。刚进大学,就用微薄生活费办了一张网卡。一年前开始逃课,近半年,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学业也日渐荒废。直到她频频胡言乱语,老觉得人人都戴着面具,世上一切都是假的,无法正常起居,大家才赶紧将她送到医院,父母闻讯从老家来看她,她竟视为陌生人。

二、面对Internet的挑战,学校如何进行德育

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是未来教育非常强调的终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与数字,国民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等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在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达到较高水平,这就需要迎接Internet对学校德育的挑战。如何迎接呢?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我们在看到Internet消极因素的同时,更应看到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大好机遇。网络没有时间和地理空间的限制,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这将打破德育的时间、空间限制,我们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加强德育,也可以开发各种德育软件在Internet上加强德育。

(二)因势利导,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其宣传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使其有所准备。对已经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首先,控制其上网时间。其次,加强与其交流和沟通,用爱去敲开他们的心扉,洞察他们心灵的星空。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各类球类比赛等),设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兴趣,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而不止是上网有乐趣,让他们多与同学、家长、教师、朋友、亲戚和邻居等进行人际交往。

(三)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准和信息选择能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里面形形色色的信息应有尽有,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面对网络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不让学生接触网络的办法注定要失败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他们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网络中的行为与其他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目前,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戒”,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提高信息选择能力,使其在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抵制其诱惑。

(四)未雨绸缪,加强对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够有效“过滤”有害信息的“电子警察”,让Internet为青少年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