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10653000000015

第15章 完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了。小组合作学习,这几年在中国大陆渐成趋势。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分组欠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那些不同特质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

2.合作无序,不重实效。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而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心不在焉地坐着,也有的学生在埋头写作业,极个别学生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沉默不语,独自发呆;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些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3.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能力弱的学生渐渐地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造成了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

4.教师选择合作时机不当,目的不明确。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走进误区。

(1)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学内容过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依旧讨论,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或者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往往出现无从下手、鸦雀无声。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合作任务,而这个任务又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这些地方的学生手头资料极少,更没有条件去图书馆、阅览室、上网等去查找。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2)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

(3)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5.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开始,又草草收常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往往是教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提出问题,没有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学生会感到措手不及。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在合作学习中,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常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怎样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小组的结构要合理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情况下4~6人为宜。人数太多了,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了,又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家庭背景、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留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成绩偏差的与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三是小组成员可以动态的。按活动主题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小组合作学习的议题要恰当。

教师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或者很难的学习内容都不适宜小组合作学习,难度适中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又要有一定难度,而不能轻易解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研讨这样的问题有劲、有趣、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该教师讲解的,也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而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靠个人无法完成,但借助集体的力量能探究的,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要有规则约束。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作的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职责明确。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确认每个成员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安排发言顺序和控制发言的时间,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本组将本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角色。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3)控制好学生的音量,不然合作学习就会给老师们带来一种菜市场的感觉,让人反感。

我们可以把音量大致分为三档,第一档:二人音量,就是只让两个同学相互之间听到,不要影响第三人。组内合作时,有的问题很简单,同学之间只是起着一个互相检查的作用,这时交流可以是无声的,如果有声,请用这一档音量。第二档:小组音量,就是让组内听得到而不要影响其他组。双槐中学的学生可以下座位围到本组小黑板前的讨论就是用的这一档音量。第三档:全班音量,是指一学生面向全班交流时用的最大音量,这时,学生的音量、站位、姿态都值得老师们培养。

4.小组合作的时间要给足。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时间的保证,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操作、探究、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不少教师想投入而又往不太敢投入,使得目前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犹如蜻蜓点水,流于表面形式。但我认为,这个时间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因为那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合作探究时间,而且在这个时间里,你培养了孩子终生受益的合作意识、与人共处、交流、表达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5.小组合作的环境要宽松。

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