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10653000000013

第13章 快乐教育不能缺少惩罚

近年来,我们在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张扬个性”的教育,孩子考试“不及格”叫“待及格”,孩子说4 5=8,要为他叫好:“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了”。在大家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就公开认为:“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法律博士谭晓玉认为:“处罚进行得合理合法,就不应属于体罚范围。相反,这样的处理方式还应提倡,并以法律的形式认可。”惩罚有时候是一种很有效的督促方法,关键是让学生心服口服,知道为什么要惩罚他。惩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

现在人们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弄坏了别人的东西,最常见的往往是家长满脸的歉意,然后对孩子说:“你先回家写作业去。”接着都是父母留下来处理。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家××弄倒了。”……

教育的秘诀是爱,但溺爱不是爱。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和惩罚等都应该有。(孙云晓语)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过分疼爱,使这一代人(几乎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缺乏生活的磨炼,学会了推卸责任。我从教这么多年,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承认过自己的错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委屈,总是说别人怎么样,别人如何不对,把错误都推在别人身上。他们不知道感激他人(包括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把一切都看作是应当的;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低而少;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别人为社会做些什么;他们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他们意志薄弱,克服困难的能力差。这样的孩子是极其脆弱的,当他步入社会后,怎样去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又怎能承受压力和责任?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孩子学会感激,学会耐挫,承担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社会化的人。在学校阶段,就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铭记终生,知道哪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是犯罪。孩子从小没有受过惩戒,长大以后会没有违法犯罪的概念。

一个人,从小是需要一些能震慑住他的东西的,不然他会没有是非标准,他会私欲膨胀。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如果把教师正当惩戒有过错的学生一律视为“体罚”,结果必然迫使教师不敢严厉管理学生,使得孩子一味地在鲜花与掌声中成长!可以想象,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在社会上遭受挫折后,心态容易失衡,容易报复和危害社会,个别人甚至会走向监狱或刑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大家都羡慕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的国民素质高,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一个现实——上述三国都保留了校警。并且在教育法中明确说明教师有适当惩戒学生的权利!新加坡人的高素质就是被罚出来的。比如美国,惩戒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而在澳洲,一些公立学校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错误了,老师就请你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的不同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处治方式。最严重的惩戒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法定监护人。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去。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受到惩罚意味着下次就会避免。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内心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以取得心理平衡,这是一种心理需求,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以使他刻骨铭心、终身不忘。

当然了,惩罚也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学生。因此越是惩罚时,越要尊重,越要慎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要掌握适当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