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96

第96章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医德医术都堪称一流的医学名家,也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精华。

孙思邈(约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究医学,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感到过去的一些方药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妥当,查找很难,等找到药方已来不及医治了。于是,他一方面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的药方,着手编著新的医书。经过长期的努力,大约在652年,他70多岁时,写成了第一部医书《备急千金要方》30卷,简称《千金要方》。后来,他又在101岁的高龄,写成了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30卷,作为对前书的补充。

对针灸学的贡献

孙思邈的医术非常高明,在针灸和医治一些疑难病症方面都很有成就。有一次,一个腿疼的病人前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他按照传统的疗法,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365个穴位之外,再没有别的穴位了吗?他认真仔细地寻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都摇头。当孙思邈手指按掐住一个新的部位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疼了。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应穴”或“不定穴”。这是孙思邈对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重视养生保健

孙思邈很重视妇婴保健。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先列《妇人方》三卷,其次为《少小婴孺方》二卷。对于妇科病的特殊性,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为详细,很有实际意义。对于孕妇,他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后来妇科和儿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这些养生方法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

导尿术的发明

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烤一下,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大脖子病的治疗

孙思邈不仅刻苦钻研医术,他还经常不畏艰险,背着药篓亲自上山采药。孙思邈在山地采集药材的过程中,还随时随地给山区老百姓看病。久住山区的人,因为缺碘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能不能用羊靥(山羊或绵羊的甲状腺体)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见效。

孙思邈重视医德,强调为人治病,应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曾系统论述医德规范。

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

延伸阅读

孙思邈救死扶伤

孙思邈医德高尚,为了救死扶伤,即使有种种忌讳也不放在心上。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听说是一位产妇难产,已经断气两个时辰,婆婆怕产妇尸首停在家中招来晦气,急忙要让死者入土为安。孙思邈看到棺材缝里有鲜血滴出,便不顾一切上前拦住了队伍。死者的婆婆见到有人拦路,觉得太不吉利,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孙思邈上前告诉她,媳妇还有救,或许还能给她添个孙子。婆婆听说他是位神医,才半信半疑答应当场开棺救人。孙思邈用随身带的金针施治,在产妇头顶、口鼻、手足之间扎了七八针,产妇果真苏醒过来,没过多久当场生了一个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