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090

第90章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直到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所以人们经常遭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他们攀登木架,上了山顶。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写得清清楚楚。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通常认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代,约公元1世纪前后。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全书3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以及部分药物的质量标准、炮炙、真伪鉴别等,所载主治病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种药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种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或序录)自成l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含义已渐渐演变,关于药物的配伍情况,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神农本草经》还注意到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及真伪鉴别等,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对各种药物应该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延伸阅读

茶的由来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有一次,神农尝草中毒,恍惚之中发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生长的嫩芽犹如九头凤的舌头一样,神农顺手摘了一把吃下,嫩芽立即在他肚内上下左右游动洗涤,好似在肚内检查什么,接着肚痛逐步减轻而慢慢好了,而且精力倍增。于是神农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逐渐把“查”字演变为“茶”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