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102

第102章 吴有性创立温疫学说

吴有性创立的温疫学说,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充实了中医温热病学的内容。他著有《温疫论》,将温疫与伤寒病分开,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有性(约1582~1652),字又可,江苏震泽人,我国明代医学家。吴有性的生活时代正值明末战乱,饥荒流行,致使疫病蔓延。据史料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温疫流行,患者甚多。由于当时的医生用治疗外感病的方法或伤寒的方法治疗,不仅对遏制温疫无效,反而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枉死者不可胜数。鉴于以上情况,吴有性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感受疫疠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并与伤寒病加以区分。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吴有性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温疫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他指出温疫之病所以用治外感病的方法治疗不得痊愈,就是因为此病邪的部位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在表或在里,而是在于半表半里的膜原,这个部位是一般药物所不能到达的。由于其既连表又连里,邪气盛时则可出表或入里,这时才可根据邪气溃散的趋势,因势利导予以治疗。吴氏将温疫病的传变从表里两大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称为“九传”。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

吴有性经过潜心钻研,创立了达原饮一方以治疗温疫,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方中槟榔能消能磨,为疏理气机之品,可以除伏邪,又可治岭南瘴气;厚朴也属于疏理气机之品,可以破戾气之所结;草果辛烈气雄,可以辛散以除伏邪蟠踞。三味药物相合协力,以使气机疏利,直达巢穴,促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

如果温疫之邪已经散漫,则又要根据邪气所在部位予以不同治疗。如果见脉长而洪散,大汗大渴,周身发热,则说明邪气已离膜原,而里热散漫,其病机已与伤寒病阳明气分证一致,故仍可用白虎汤辛凉解散。如果邪气透于胸膈,而见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中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说明膜原之邪已外溃于胸膈,邪气在上,可选用瓜蒂散涌吐疫邪。

吴有性创立了温疫学说,著有《温疫论》。《温疫论》是在《伤寒论》成书1400年之后医学史上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关外感病的论著。

它第一次认识到温疫感染于戾气、具有传染性,充实了中医温热病学的内容,开温病学说之先河,后世许多温病论著皆受此书的影响和启发。

知识小百科

世界历史上的流行瘟疫

2400多年以前的一场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公元6世纪,中东鼠疫大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死亡总数近一亿人,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14世纪,鼠疫流行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欧洲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此病,历史上称为“黑死病”。1510年,英国流行性感冒大规模流行,此后又发生31次流感大流行。

17和18世纪,欧洲蔓延天花,死亡人数曾高达1亿5千万人以上,甚至更多,1980年天花被完全消灭。

1882年柯霍发现结核菌,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1894年鼠疫大流行,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死亡达千万人以上。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

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世界上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