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651900000103

第103章 争议最大的医书《医林改错》

王清任著的《医林改错》是一部200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有人认为其“集数十载之精神,考正数千年之遗误”,是“稀世之宝”;有人认为“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不可否认,他为医学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医学史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实践家。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

王清任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是京城附近著名的医生。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发现《黄帝内经》错误百出,决心要改正《黄帝内经》里面的谬误。

王清任认为,人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无法作尸体解剖,就无法匡正医学的谬误。但他只能在刽子手行刑、仵作验尸时,远远地瞧上一眼,不能亲自动手,人体的真正结构总弄不清楚,王清任为此苦恼了好些年头。

皇天不负苦心人,王清任终于等到了观察人体脏腑的机会。1797年,王清任同好友薛文煌同去河北唐山办事,双双骑马行进在官道之上。突然,他们发现,离官道一箭之遥,一处荒草丛中,几只野狗正在抢夺着什么,狂吠之声不绝于耳。两人急忙下马,走近前去,却见几具小孩的尸体横躺于地,腹破肠露,已被野狗咬得狼藉不堪,阵阵恶臭传来,让人作呕。地近京都,居然会出现这种惨不忍睹的现象,两人驱赶罢野狗,心情沉重地上了路。

在附近村镇投宿时,王清任了解到实情。这里最近发生了瘟疫,村镇上小儿暴毙后,因村民家境困难,只能草草掩埋,野狗们饥不择食,便扒开虚土,抢食童尸。有些地方,被抛弃的尸体更多。

听了这话,王清任心头一动,何不借掩埋抛尸之名,对脏腑作一次仔细的观察?那些尸体破腹露脏是野狗所为,自己去观察,谁也不能非议。真是机会难得,错过了这个机会,今后又只能纸上谈兵了。于是,他告别了友人,独自留了下来。

下定决心容易,真正去做却难。王清任在第一具尸体面前蹲下,刚刚用树枝拨动内脏,一阵尸臭便熏得他几乎呕吐。但是,多年的夙愿鼓励着他,匡正谬误的决心不能动摇。

仔细的观察让王清任收获颇丰。前人说,人的胃是竖立在腹中的,可是王清任明明看到,胃是横着的;有人说,人肺底部有24个小孔,呼吸时空气由此进出,他用细树枝捅进气管,发觉并非如此。

王清任一连十多天收殓童尸上百具,通过亲自观察,对人体的脏腑已了然于胸。回到家中,他把自己观察所得详细记述下来,重要的地方还亲手绘成图形。他还拿出古人的典籍两相对照,发觉古书上边谬误甚多,有的连脏器有几件记载的都不对。于是,王清任便把自己写的书定名为《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本书约有三分之一篇幅为解剖学内容,以其亲眼所见,辨认胸腹内脏器官,与古代解剖作比较,画出他自认为是正确的十三幅解剖图以改错。从一般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的大体描述来看,王清任所改是比较准确的。

他发现了颈总动脉、主动脉、腹腔静脉及全身血管之动静脉区分;描述了大网膜、小网膜、胰腺、胰管、胆总管、肝管、会厌及肝、胆、胃、肠、肾、膀胱等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这些是很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延伸阅读

关于《医林改错》的争议

由于王清任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且他虽“亲见脏腑”,但从未进行实际的解剖,他在《医林改错》中记载的关于人体脏器解剖的事实存在着许多错误,故后世医家对此褒贬不一,争议颇大。但客观来说,他不失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有胆有识、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杰出医学家。他继续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医药学,对血瘀论及活血化瘀治法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均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对“血瘀”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王清任也被公认为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