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10651700000037

第37章 主题四 如何有效地评课

评课,是以评课者的价值取向、心理喜好等为基础的价值判断活动,因此,要公正、有效地评价一堂课,必须以“平常心”的准备去摒弃先入为主的判断。

1.作为一个中等生参与

传统的评课者,多少带有一点优势心理,这正如同传统课堂评价中的教师优势一样,在评课时,评价者照搬专家制定出来的条条款款,对某堂课做出支离破碎的“抨击”,事实上,大家都清楚,完全按原则办事的课堂教学无异于自取灭亡,每堂课都会因知识、学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再者,一堂课的优劣不是哪位专家的意见可以决定的,最终要体察学生的感受。在此,参与评课,首先要将自己视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一名中等生,用中等生的眼光与感觉去听课——我明白这节课的重点吗?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能够较容易地接受吗?我认为大多数同学都被平等对待了吗?我认为大多数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吗?……而绝非仅仅评这堂课的结构如何,重难点如何,教师的仪态是否端庄,普通话是否流利,板书是否工整,课前有复习提问吗,课后有小节和作业吗等等。

2.事先征询被评者的意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人与人交际、交往时偏重于“面子”感。在评课活动时,被评者“理所当然”地抱以虚心求教的态度,即便有自我申辩的机会,一般也会带着保守的态度,不敢大胆透露自己真实的教学设计思路及临堂的应变技巧与策略;相应的,评课者一般也先大唱赞歌,再以专家的口气大谈一通理论,结果,听、评双方都未得到多少实质性的收获。相对来说,西方答辩式的评课应得到提倡,即先给被评者以充足的机会自我评价,再进行征询式提问,由被评者“申辩”,这似乎更有评价的意义。有位中国作家详细地记录了所经历的一次西方的评课活动:德国某教师在体育课上,先让学生们进行10分钟的热身操,然后开始了课堂教学的主题——一个德国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评课时,主持评价者问了几个主题性问题,由教师作出答辩,然后由其他督导们发表意见,而每位发言者都采用问答方式,同时也给教师以解释的机会,这种平等、开放、问答式的评课方式让作者听得目瞪口呆,可能也会让习惯于“谦虚”的中国教师感慨良多吧(详见董蓓菲《一次观念新的评课活动》《新民晚报》,2001年2月19日)。

3.对比分析

有位全国重点中学的教务主任曾就对此分析式听、评课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他说,听课要有可比性,可连续听同一位教师的几节课,也可听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同的课,还可以阶段性地听同一位教师的课等等。这种对比分析更能科学、直观地让听者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劣,并能较准确地指出所听课堂的不足。

4.多问几个“如果是我……”

评课时评价者处于间接的主观状态中,相对讲课者所面临的直观状态缺乏足够的灵动性与应变性,俗话说“事后诸葛亮”就是同一道理。因此,在评课时,评价者应不断反思,多问自己几个“如果当时是我,我会……”通过这样的心理预热,在评课时才能更真切地、更准确地体察到讲课者的动机背景,才能对相关课堂教学作出较中肯的评价,也才能使得自己的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5.先不看教案

教案是教师经验的预设性方案,事实上,作为交互活动的课堂,其真实的情景多少与“教案”是有出入的,甚至是极大的反差。因此,中肯的评课,不能先看“教案”,不能先看这脱离实际的美好的设计,否则,既容易陷入设计者的既定思维中,也容易陷入设计者搬用的专家思路中,一旦陷入,对中肯、客观的评价都是无益的。

6.争取更多人参与

传统的评课一般局限在同组教师之间,这给评价的思路、方式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新课改”要求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现代课堂教学也应有一个开放性的边界,因此,评课时,应争取更多不同身份的人参与,如年级组长乃至学生家长等,以示“各显神通”。现在国外的不少学校已能自由地向社区开放,我们在这一点上虽不能一下子全部开放,但应有组织地定期向家长、同行们开放并争取更多的听课者参与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