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疾病自查自疗手册
10649300000087

第87章 2、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在2003年全国上半年按规定报告的27种法定管理传染病中占重要地位:死亡数、病死率均占第6位,仅次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健康自测”

高热。

头痛。

恶心。

呕吐。

咽喉疼痛。

流涕。

“常识”

1.流脑的发病情况。

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据统计,每年的2到4月,“流脑”的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流行广,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起病急骤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

一般情况下,流脑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流脑病毒普遍易感,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可发生。

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容易感染,因为幼儿自身抵抗力差,容易患病;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有缺陷(或比较低下),家长也应当警惕。近年来,临床上也发现有成年人患此病,而成人的病死率高。

2.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首先,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是由带菌者或病人经呼吸道飞沫传染。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在牲畜(如幼猪、马、牛等)中传播,而后再传播给人。

流脑流行每于冬末开始,春节盛行,到初夏就明显下降,季节性不如乙脑严格。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大都在夏季和初秋。

两种病发病开始都有发热、头疼、恶心呕吐,典型病人可以有嗜睡、抽搐、昏迷等。

但乙脑病人没有菌血症期,不会出现皮肤淤点,也少有很快出现休克者。虽然二者重症的病人都会发生颅内压增高的种种危险症状,但乙脑病程进展不象流脑那么迅速。

流脑一般病程为7~10天左右,恢复期常在口、鼻周围起疱疹,而乙脑病程约经2周方进入恢复期,甚至在发病6个月后仍遗留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

“治疗”

通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受到感染后随着病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早期为呼吸道感染期,此时如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情可能就中止在此期。若未经治疗病情可以进入菌血症期。此期病情较前严重,有高热、恶心、呕吐、神情呆钝,由于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堵塞毛细血管和毒素损坏血管壁,全身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性皮疹。此时若不及时抓紧治疗,就会发展到脑膜炎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严重的病人不仅脑膜发炎,甚至大脑本身也可受累而发生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脑细胞退化等改变。此时及时抓紧治疗,少数严重的病人治愈后也会留下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瘫痪、癫痫、失明和智力障碍等。在脑膜炎期常常会出现休克,严重休克的病人,全身散在的出血点迅速增加,融合成大片淤斑,同时内脏许多重要器官也发生严重的血管内病变,如不及时抢救,病情很难恢复。

当脑内发生病变时,由于脑膜和脑本身发生充血、水肿,使脑的体积增大,但头颅骨并不能随其内容物的增大而扩张,以致使颅内压力增高,病人表现为频繁抽搐或呕吐,很快由嗜睡转入深昏迷,呼吸节律不整,可发生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在流脑早期如果能够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而且不会发生后遗症的。若治疗过晚,手、足、口病由于病情进展快,很可能演变为危重情况,抢救非常棘手,病死率高,即使是抢救后能够存活下来,也要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致终生残疾。鉴于以上情况,所以当此病流行季节(冬末至夏初)遇到小儿发热、头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不可大意。一旦诊断为流脑,一定要分秒必争地积极进行治疗。

“预防”

出现有类似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特别不要带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要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居室要开窗通风,并经常用过氧乙酸等消毒。

平时多喝水。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