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人体疾病自查自疗手册
10649300000088

第88章 3、鼠疫

历史上,鼠疫共发生过三次世界大流行,几乎波及世界所有国家,曾导致亿万人死亡。其中第三次世界大流行被认为起源于广州和香港。这次流行共持续了50多年,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才基本平熄。1994年在印度出现过鼠疫流行。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及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仍有鼠疫在动物间流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健康自测”

起病急骤。

寒战、发热。

体温可达39℃以上。

剧烈头痛。

全身酸痛。

烦燥不安。

意识模糊。

血压下降。

咯血。

呕血。

便血。

“常识”

1.鼠疫发病情况。

我国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定为甲类传染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病。鼠疫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等特点,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鼠疫主要是野鼠等啮齿动物间流行的疾病,被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野鼠可将鼠疫传染给家鼠,再由家鼠传播给人。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对鼠疫传染给人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感染鼠疫的传染源。

据资料显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鼠蚤吸吮病鼠的血液后,再叮咬人时,便可将鼠疫杆菌注入人体。此外,蚤粪中含有的细菌及被人打死后蚤体逸出的细菌,也可通过被叮咬的创面或其它破损处进入人体。肺鼠疫患者痰中含有的大量鼠疫杆菌,可以通过飞沫形成“人—人”间传播,这是酿成人间鼠疫大流行的重要原因。此外,病人的粪便、尿、分泌物污染了周围环境以及和病人接触,通过呼吸、说话、咳嗽、喷嚏等可使健康人传染上鼠疫。

2.鼠疫的类型。

(1)腺鼠疫:最常见,多发生于鼠疫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常见腹股沟、腋窝、颈部及下颌等处一侧的淋巴结肿大,直径可达2~7厘米,伴红肿及疼痛,甚至化脓、破溃。若未经治疗,患者多于3~5天内因毒血症、休克、败血症或肺炎而死亡。死亡率可高达50%~90%。

(2)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是鼠疫杆菌从呼吸道侵入引起的;后者是继发于腺鼠疫引起的败血症。患者多于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样血痰,痰中含大量鼠疫杆菌。出现呼吸急促,伴迅速加剧的紫绀,并很快出现意识丧失。患者多于2~3天内死于休克及心力衰竭。肺鼠疫的死亡率高达70%~100%。

(3)败血型鼠疫: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情最凶险,常骤起,全身中毒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现象都极为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于数小时至24小时内死亡。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常由腺鼠疫演变而来,临床表现较原发性的稍缓和。败血型鼠疫可导致肺鼠疫和脑膜炎型鼠疫。

除上述三种类型以外,还有轻型鼠疫、隐性感染以及其它一些少见的如皮肤型、肠炎型、眼型、扁桃体型鼠疫等。

“治疗”

1.患者隔离。

患者应隔离在孤立建筑物内,病区内应做到无鼠、无蚤,病人须经仔细灭蚤、淋浴后方可收入。肺鼠疫患者应独室隔离。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或局部分泌物培养第3天1次,检菌3次阴性;肺鼠疫痰培养第3天1次,6次阴性,始可出院。

2.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足量水分,并按需要静脉内补液。烦躁不安、局部淋巴结疼痛者,给予镇静、止痛药。呼吸困难者给氧,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作相应处理。

3.局部处理。

肿大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外敷。已软化者可切开排脓,宜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24小时以上方可进行。皮肤鼠疫可用抗菌药液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软膏外敷。

4.抗菌治疗。

须争取早期足量和注射给药,轻症也可口服。首剂宜大,疗程视不同病型而异,热退后继续用药4~5天。

“预防”

灭鼠、灭跳蚤。

搞好环境卫生。

人切忌误服灭鼠药,尤其是儿童。

发现疫情后应对疫区予以封锁,立即上报,进行消毒、灭鼠、灭跳蚤、检疫等紧急防疫处理。

疫区人员和来疫区工作的人员都要进行预防接种鼠疫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