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刘茂甫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37000000006

第6章 经带胎产补肾收功

祖国医学对妇科病的治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刘茂甫教授在妇科病治疗中以补肾为主,每获良效,现结合其所治验案概述如下。

一、月经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段经文主要叙述了妇女生理的全过程,同时也说明了妇女月经的来潮是与肾和冲任二脉的共同作用下通过胞宫而形成的。因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又系于肾。正如《女科经伦》中说:“况月水全赖肾施化,肾水既乏,则经水日以干涸。”可见肾的作用尤为重要。

月经既与肾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对月经病的辨证,首先应辨别其虚实寒热进行施治。如系虚证、寒证则应着眼于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方为治本。

刘茂甫教授根据以上认识,结合临床辨证,如见腰痛、手足心烦热、下肢困倦或四肢发凉、头晕,脉象两尺脉细弱等,按肾虚(肾阴虚或肾阳虚)治疗,往往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曾对38例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进行辨证,发现有肾经证候者(包括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就有33例,通过补肾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

李某,女,42岁,住院号123391.患者月经史165-728-30,曾生三子。近一年来月经量多而致贫血入院。经检查:红细胞242×1012/L,血色素58g/L,白细胞36×109/L。骨髓象检查为增生性贫血,伴缺铁性贫血。曾给维生素B12、B6、利血生等药物治疗,并输血400ml。住院41天,出院时,红细胞为268×1012/L,血色素60g/L,白细胞42×109/L。出院后数次月经来潮仍量多,门诊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而收入中医科治疗。初以丹栀逍遥散加炒芥穗、茜草炭等效果不著,后经进一步辨证,认为脾肾两虚,改为归脾汤加补骨脂、肉苁蓉等获效,红细胞上升为438×1012/L,血色素88g/L,白细胞66×109/L。

经闭,一般多为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临床见证为: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脉象弦涩等,此为实证。但如有面色发黑,困倦乏力,四肢发凉,脉象细弱等,属肾虚证候,则以补肾养血往往奏效。

陈某,女,33岁,住院号126323.患者月经史16岁初潮,周期不准,每次5~6天。曾多方求治效果不显。于7年前结婚,婚后4年闭经。于1980年7月31日以继发性闭经收入中医科。症见腰痛,白带多,手足不温,舌淡苔少,两尺脉弱。根据辨证为肾虚经闭,宜补肾养血,方用四物汤加菟丝子、枸杞、补骨脂等,连服20余剂。患者于9月1日月经来潮,并按期来潮3个月经周期而出院。

二、带下症

《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症俱是“湿证”,且多责之于脾肾。健脾除湿实为治带之大法,但治肾却往往被忽视。《素问·骨空论》曾指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冲任二脉起胞中又系于肾,因此肾经亏损,往往表现腰痛,少腹微满,带下等。带下虽有湿热、寒湿之分,其色有白、赤、黄、青之别,但实为脾失健运,肾气虚弱所致。所以除湿热带下症外,凡带下量多色白,冷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腰痛如折,面部浮肿者,均应以补肾健脾为主。

张某,女,40岁。1980年4月5日初诊。患者近两年来,白带量多质清,腰痛,乏力,晨起面部浮肿,曾经某医院诊为“慢性盆腔炎”,治疗未效而来求治。接诊时除上述症外,脉细弱,舌淡苔少,证属脾肾两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完带汤加焦杜仲,川续断,金樱子,覆盆子,补骨脂,肉桂。服药1周后,其症大减,3周后诸症消失。

三、孕育病

《灵枢·决气篇》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这里的两神,当为两精(或云天癸)、精源于肾,如果妇女肾气虚弱,中气不足,往往表现月经量少,周期不准,不孕或受孕后有流产之弊。

任某,女,27岁。1979年2月23日初诊。患者月经周期不准数年,结婚3年不孕。男女双方检查无异常,脉两尺弱,诊为肾虚不孕,治以补肾之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服药3个月,月经周期正常,后受孕产一子。

许某,女,27岁。1977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月经周期延迟,一般40多天1次,于1977年4月结婚,孕后3个月流产,后于当年9月复又受孕。50天后阴道出血,腰痛、少腹坠胀而来诊治。查脉细弱,舌苔薄白。诊为肾虚致胎元不固,以补中益气汤加覆盆子,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服药1周血止,症状消失。后足月产一子。

四、崩漏

治疗崩漏证,在50年代后期着重于疏肝健脾,疗效不稳定;60年代初期即以健脾法为主,效果亦不甚理想;自70年代后期试用补肾法以来,效果显著提高。曾总结近几年来所治162例崩证,以健脾法治疗33例,总有效率为789%;以补肾健脾法治疗44例,总有效率为932%;以补肾法治疗85例总有效率为929%。经统计学处理,补肾组及补肾健脾组与健脾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与健脾补肾比较,P>005,说明补肾组与健脾补肾组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根据我们长期实践经验,临床上主要通过以下五种补肾法来治疗崩漏。

1.益气补肾法此法适用于脾气虚及肾气不固之崩漏证。症见面色不华,食纳欠佳,消瘦乏力,腰痛腿困,下血色淡质薄,量多,苔白,脉虚而两尺沉细者。方用参芪益肾汤:潞党参,炙黄芪,炒白术,云茯苓,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桑寄生,焦杜仲,川续断,炙甘草。

2.养血补肾法此法适用于肾阴不足,阴血亏损之崩漏证。症见面色萎黄,手足心烦热,腰腿酸困,下血色不红而淋漓不断,舌质淡,脉细弱者。方用养血补肾汤:当归身,炒白芍,酒熟地,山萸肉,何首乌,怀山药,云茯苓,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阳起石,桑螵蛸,枸杞子,炙甘草。

3.化瘀补肾法此法适用于肝郁气滞,滞而成瘀,为瘀血离经之崩漏。症见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少腹胀满疼痛,下血色黯,量多,有较大之血块,舌质红绛,脉象弦涩者。方用化瘀补肾汤:醋柴胡,条黄芩,当归尾,赤芍药,紫丹参,制香附,广郁金,益母草,焦杜仲,川续断,女贞子,桑寄生。

4.凉血补肾法此法适用于肾虚并血热之崩漏证。症见心中烦热,口干低热,腰困,下血色红或黯红,偶有小血块,舌质红苔黄,脉象滑微数者。方用加味清经汤:大生地,黑元参,粉丹皮,地骨皮,青蒿,云茯苓,炒黄柏,生白芍,女贞子,五味子,枸杞子,生甘草。

5.固冲补肾法此法适用于冲脉亏损,肾虚不能固摄之崩漏证。症见少腹酸胀或隐痛,腰困,素日白带较多,或有性机能低下,下血时断时续,或多或少,舌质红苔少,脉迟沉细者。方用固冲补肾汤:九熟地,山萸肉,怀山药,云茯苓,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阳起石,桑螵蛸,枸杞子,炙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