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刘茂甫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0637000000005

第5章 调治百病重在疏通

“疏通疗法”始自《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其意思是说壅塞的疾病(如:胸膈壅塞等病)可以用壅塞的滋补药来治疗;通利的疾病(如:泻泄等病)可以用通利的泻下药来治疗。这种疗法是用药与疾病趋势相同的方法,一般称做“反治法”。它与用药病情趋势相反的“正治法”(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显然不同的。而“反治法”多适用于“正治法”治疗不效,病情较为疑难的病证。但是这种“疏通疗法”自东汉张仲景以下诸多医家,除用以治疗很多疑难病证之外,还作为“正治法”治疗了临床各科很多常见病与多发病,效果显著,而不仅仅局限于治疗疑难病。用“疏通疗法”在内科方面的如张仲景治疗阴盛格阳而出现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的“通脉四逆汤”(《伤寒论》方);孙思邈治疗咳嗽气逆,胸中满闷,语声不出的“通声膏”(《千金要方》方);李东垣治疗气血瘀滞,复受风寒的肩背疼痛,不可回顾的“通气防风汤”(《脾胃论》方);张璐治疗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的腰下以至足冷如冰,不能自举的“通痹汤”(《张氏医通》方);沈金鳌治疗中风后遗症,口中流涎不止的“通泄散”(《沈氏尊生书》),沈氏还用疏通法治疗外感风邪、发热恶寒的“通解散”(同上);王肯堂治疗外感咳嗽、痰多不利的“通宣理肺丸”(《证治准绳》方)等。在外科方面用“疏通疗法”的如王肯堂治疗时毒肿痛,表里俱实的“通圣消毒散”(《证治准绳》方);吴谦治疗痰气胶结的颈部“气瘿”、“气瘤”的“通气散结丸”(《医宗金鉴》方)。在妇科方面用“疏通疗法”的如吴谦治疗月经障碍而逆经的“通经散”(《医宗金鉴》方);沈金鳌治疗经闭的“通经汤”(《沈氏尊生书》);顾世澄治疗妇女产后和乳或不乳的“通脉汤”(《疡医大全》方)。在儿科方面用“疏通疗法”的如王肯堂治疗小儿惊风,声哑不能言的“通关散”。在五官科方面用“疏通疗法”的如王肯堂治疗目赤羞明,大便秘结的“通气利中丸”(《证治准绳》方)。沈金鳌治疗鼻痈、鼻塞的“通气驱风汤”(《沈氏尊生书》方)等。可见“疏通疗法”历代医家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其原意有了很大的升华,促进了祖国医学在治疗学上有很大提高。

人体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在正常生理的情况下,都是“以通为顺”,反之则是“以滞为逆”的。皮肤汗腺闭塞即可产生发热恶寒,肌肉因寒凝滞则可出现局部青紫,疼痛或为“脱疽”;因热则可出现热、红、肿、痛功能障碍,筋腱扭伤、创伤轻则活动受限,重则疼痛不已;骨与关节错位,断裂可致肢体废用,或起坐不能。以内脏而论,心为脉之主,“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如血脉流动受阻,或为血瘀,或为缺血,或为痰滞,或为病毒,均可导致心功异常,而出现胸闷气短、头目眩晕,心前区疼痛,或为心悸怔忡。肺主气而司呼吸,在正常的情况下,呼吸均匀,气机通利,如肺气因热、因寒、因痰、因癌或化学刺激,均可导致气道不通咳嗽痰多,喘息气促;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即为疏通畅达之意,一般认为肝可以协助脾为气机的升降,当然这与胆汁的分泌有着密切关系。肝又与情志变化也有关系,如肝气滞结,疏泄不利,即可导致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纳减退,烦躁而怒,甚至浮肿;脾主运转消化,统摄全身之血行于脉管之内,如脾气滞结,一可影响消化,二可出现出血;肾气来源于先天,人的生殖、发育,水液代谢,无不依赖于肾脏机能的健全与否?如肾气亏损则可影响生长、发育,或因寒热,或因砂石而导致滞结不畅,则可形成腰痛、浮肿、小便不利,或小腹尿道疼痛等。

此外,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或子宫,凡有碍于功能的正常运行,均可出现疼痛、排泄不畅等病理状态。如何改变这些病理现象,必须详查各个脏腑机能不顺的原因。欲求得机能通顺畅达。其主要治法,则是应以“疏通疗法”为主要治则。

刘茂甫教授幼承庭训,继而又在中医高校就读,复在高等医学院校担任医、教、研工作已逾四十作载,曾深入研究过历代有关医家的学术思想,其中心认识为不论气滞、血瘀、痰瘀、食积、虫积以及各类经气受阻而出现的肢体疼痛、麻木、重着均为经气不通的表现,古人有“痛则不通”的名言,他认为何止疼痛是由于气血之不通,沉重、麻木、功能障碍均是由某种原因而致的不通的表现,但要纠正这些不通的病理现象,总的立法均应“以通为用”以达“以平为期”,同时也是运用“疏通疗法”的适应范围。

气滞:临床表现以钝痛为主,好发部位可出现为头痛、胃痛、胁痛等。

血瘀:临床表现多以剧痛为主,但有些患者在初期表现为隐痛。血瘀疼痛常为气滞而导致血瘀的,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瘀的好发部位多有头痛(刺痛者),心前区疼痛、胃痛、胁痛、腹痛(包括少腹痛)等。

痰瘀:临床表现常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多有实物存在,如气管分泌物之痰,人体某部有“痰核”存在,但也有痰浊附着的血管壁之上;无形之痰多见于神志的改变如眩晕、癫痫、癫狂,或因高热而出现的神志不清(痰迷心窍)等。

痹阻:痹通闭,有闭塞不能的含意。因寒因湿因风而致经气不通,血流不畅,从而出现肢体麻木、沉重、疼痛或肢端紫暗等。

食积:临床表现多为胀痛,也有剧痛。好发部位多有脘腹胀痛,也有中腹疼痛而大便闭塞不通者。

虫积:临床表现为隐痛或剧痛。有便虫病史,大便化验有不同各类之虫卵者。

“疏通疗法”的基本思想是宣散、通利、透达、和解、舒降为法;以求得“逆者顺之,滞者通之,留者行之,缓者急之,急者缓之”,以达到“和平通顺”的目的,其具体治则是:

宣散解毒法:适用外部侵袭而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象浮数,舌苔薄白者。方用荆防八味饮(荆芥、防风、柴胡、黄芩、银花、连翘、生石膏、白芷)。

宣达通气法:适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胸膈不利,脉象滑数,舌苔微黄。方用二母宁嗽汤(川贝母、知母、生石膏、栀子、黄芩、瓜蒌仁、茯苓、桑皮、陈皮、枳实、甘草)。

降气透达法:适用于肺气壅塞,痰息喘盛,不宜平卧,脉象滑,苔白腻者。方用降气化痰汤(苏子、瓜蒌、枳壳、橘红、清半夏、远志、炙麻黄、光杏仁、黄芩、连翘、甘草)。

和胃降逆法:适用于胃气不降,脘腹胀痛,胃中嘈杂,大便不爽,脉象沉涩,舌苔厚腻。方用加味平胃散(川厚朴、苍术、陈皮、枳壳、木香、莱菔子、炒白芍、黄芩、连翘、焦楂、麦芽、甘草)。

舒肝利胆法:运用于肝气横逆,口苦纳差,右胁疼痛,小便色黄,脉弦数、舌苔薄黄。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当归、炒白芍、柴胡、云苓、白术、薄荷、丹皮、栀子、生山楂、鸡内金、金钱草)。

理气肃降法:适用于气滞头痛,夜间多梦,神志不安,头目昏痛,烦躁不安,脉象弦涩,舌苔薄白。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味(川芎、薄荷、荆芥、羌活、白芷、防风、甘草、香附、元胡)。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心前区疼痛,心悸不安,或心慌气短,脉象结代,舌质紫暗。方用瓜蒌薤白红丹汤(瓜蒌、薤白、桂枝、红花、丹参、桃仁、元胡、台乌、麦冬、五味子、郁金,冲服云南白药)。

降浊清利法:适用于痰浊内存,血脂增高,头脑不清,记忆力差,四肢麻木、脉象弦细而涩,舌苔白腻。方用通窍降浊汤(枸杞、女贞子、菟丝子、车前子、川芎、丹参、生山楂、夏枯草、菖蒲)。

祛痰定志法:适用于痰瘀而成癫痫,或神志异常,语言错乱,脉象滑利,舌苔薄白。方用安神定志汤(菊花、钩藤、黄芩、栀子、胆星、天竺黄、远志、竹沥、川贝母)。

通导宽肠法:适用于大便不通,寒热往来,腹痛剧烈,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脉象弦实,舌苔黄燥。方用大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半夏、枳实、大黄、炒白芍、厚朴、木香、莱菔子、连翘)。

宣痹通经法:适用于经气不通,肢体麻木沉重,疼痛或肢端紫暗,脉象弦紧,舌苔白。方用芾赤风汤(赤芍、防风、当归、防己、威灵仙、桂枝、牛膝、木瓜、伸筋草、元胡、三七、甘草)。

祛虫通利法:适用于虫积腹痛、绕脐部为著,饥饿时痛甚,面部有虫斑,脉象平,白眼仁发蓝。方用追虫丸加味(槟榔、雷丸、南木香、苦楝皮、皂荚、黑丑、茵陈、乌梅)。

上述各法,为“疏通疗法”在内科方面的主要治则,但所列处方,仅为举例说明,以供参考。